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津沽名医 >> 全国名中医
毛静远

  毛静远,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院长。第二届全国名中医,首批岐黄学者,第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心血管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第六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榜单,首批天津市海河医学学者,天津市名中医,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十五”立功奖章获得者,荣获“第十六届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目前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英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副总编辑,Circulation:Heart Failure(中文版)副主编等职,曾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中医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院协会中医医院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临床精于心血管疾病的中医及中西结合诊疗,围绕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开展中医证候、理法方药、临床评价及标准规范研究。总结出“主症辨病,兼症辨证”的病证结合辨治要旨,并在相关共识指南中予以推广应用。揭示了冠心病“阳微阴弦”病机的现代内涵,基于真实世界总结中医药辨治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病、证、症-疗效-用药规律;探索了阴阳气虚转化及与心脏舒缩功能的相关性;研制了心力衰竭急慢分期、阴阳分型辨治方案并进行评价;提出了中西医结合药动学研究思路并付诸实践;总结了理气化痰活血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养阴熄风通络抑制室性早搏、益气养血防治原发性低血压、平衡阴阳清化痰瘀治疗高血压、宣肺化瘀通脉改善肺动脉高压等具有良好疗效的特色方药。

  截至2024年底,主持十一五(首席)、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7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主编著作3部,副主编7部,主持制定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药新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成药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应用指南》《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诊断建议》《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等行业规范/共识/指南。牵头负责研究生课程——“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传承与实践”被评为2021年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作为副主编参编了“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及《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以及“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中医内科学》。

  培养了一批中医理论扎实、掌握现代技术、善于探索创新的高素质临床研究型人才,搭建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医教研平台,2008年被批准为冠心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10年、2012年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2012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并于2016年获滚动支持,2016年牵头成功申报天津市中医内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7年学科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8年成为国家区域中医(心血管)诊疗中心,牵头国家重大疑难疾病(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2022年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2023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2024年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再次入选国家重大疑难疾病(心力衰竭)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学科综合实力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化建设专版
主 审: 于铁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