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五专特色 >> 专病 |
心血管科 |
1.冠心病 学科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构建了“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单元”;在文献分析、专家调查、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等系列研究基础上,揭示了我国冠心病“阳微阴弦”病机本虚标实证候演变规律(本虚下降,标实上升)和现代内涵(本虚多为气虚,标实多为瘀/痰)。运用“主症辨病,兼症辨证”的病证思维,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分析,提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诊断建议》。建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医诊疗信息数据库,开展病-效-药、证-效-药、症-效-药分析,形成了基于生活质量改善的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辨治方案。主持制定《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规范了中成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提出了“养血、活血、通络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对于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采用“理气、化痰、活血”的治法,临床效果显著。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2、心力衰竭 在把握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特征及用药规律基础上,确定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气亏虚血瘀证均可或兼痰饮的中医辨证标准,研制了心力衰竭急慢分期、阴阳分型辨治方案,建立了“病证结合、系统分段、多维指标”的中医临床效应综合评价方法,完成了第一个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的中医药治疗心衰的研究,通过中央随机、多中心国际注册方法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针对心力衰竭患者不同阶段的病证特征应用相应的治疗方案,辨证使用优化新生脉散方(芪丹利心丸)、新生脉散片及参麦合剂等特色院内制剂,系统、规范、客观地进行专病的全程诊治,有效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主持制定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药新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成药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应用指南》、《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等行业规范,提高了心衰中医辨证治疗和研究的规范性。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3、高血压 开展了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学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2943例高血压病患者主要证候表现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浊内阻、肾虚血瘀,并以此形成科室诊疗方案。搭建具有中医特色的高血压智能管理云平台,并参与制定中医内科(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诊疗指南。基于多年临床实践,提出了“改善体质、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彰显特色疗效”的理念,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提出“益肾健脾、涤痰散结”等治法,研制了补肾抗衰片、降脂软脉片等特色院内制剂;开展耳穴贴压、穴位贴敷、药物熏蒸等中医特色综合干预疗法,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 4、心律失常 基于临床总结及相关研究,确立“阴虚失养、虚风妄动、痰瘀阻络”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基本病机,制定了养阴熄风通络的主要治法,认为临床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当在养阴熄风的基础上,根据辨证酌加活血、化痰、清热之剂。总结了全国名中医毛静远教授临床辨治室性期前收缩的用药经验,并验证了毛静远教授经验方---养阴熄风通络方预防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探索了其作用机制,授权发明专利1项。同时拥有脉安宁合剂、参麦合剂、安心律胶囊等特色院内制剂,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疗效确切。此外,目前常规开展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经皮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等现代治疗技术,努力为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最优质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