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张伯礼 >> 媒体报道 |
2020-11-12《中国青年报》这一仗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胜利 ——记“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 |
2020年11月16日 |
几天前,“人民英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重返武汉,那里有他的病人在等着他。 张伯礼每两个月都会到武汉的几家医院看看康复病人,“要看着他们彻底康复,恢复正常生活才放心。”这一次,他来到武汉市中医院时,人们已经拉起红色的欢迎横幅等在那里,“大家都说,‘欢迎张伯礼回家’,我觉得很亲切,真的像回家了。”张伯礼笑着说。 他为武汉这个家战斗过、拼过命。庚子新春,一场与新冠病毒的搏杀悄然打响。农历大年初三,72岁的张伯礼奉命与中央指导组专家集结北京,赶赴武汉,成为驰援湖北“津字招牌”战队的一员。 当时,没人知道前线什么情况、工作方案是什么、什么时候回来,一切都是未知。张伯礼有抗击非典的经验,他坚信这次去武汉,中医药也一定能发挥作用。他更清楚,“倘若疫情不严重,国家不会点我的名,参加抗疫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到了武汉,才真正知道形势有多严峻。张伯礼穿着防护服到医院一看,病人如潮水般涌进来,不同类型的病人混杂在一起,而医疗资源有限,一床难求,这让很多病人出现非常严重的恐慌心理。 当晚,他就向中央指导组提出,将确诊、疑似、发热、留观“四类人”进行集中隔离,实施“中药漫灌”。 隔离点不够,就征用酒店、学生宿舍,千方百计实现分类管理。中药产能不够,热心企业垫付资金、连夜开工,第二天,近万服中药送达隔离区。病人喝上了药,有了医护人员的安抚,恐慌焦虑的状况也很快有了好转。 张伯礼每天都被感动着。他见过形形色色默默付出的志愿者,在接送医护人员的车队中,有企业家,也有大学生;他见到许许多多医务人员都在超负荷工作,“饿了吃口方便面,困了打个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抢救病人中去。” “可我的身体却不合时宜地出现了问题,胆囊炎发作,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回想起来,张伯礼坦言,当时是真的着急,“仗刚开始打,怎么能倒下呢?”很多人劝他回天津接受更好的治疗,可他一口回绝,“战场上,将士怎么能退?想都不会这么想!” 不顾众人劝阻,这位七旬老人在手术结束当天,就起身用手机开始指挥战斗,他说,“只因为这一仗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胜利!” 他决心在武汉打一场中医与西医的联合会战。2月初,为落实“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武汉着手建设方舱医院。他与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采用清肺排毒汤和宣肺败毒方为主的通治方,辅以针灸、贴敷、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药综合治疗。 后来,当被问及方舱里到底有没有西医?张伯礼说:“有,呼吸机等抢救设备,我们都是齐备的。在抢救病人的一线,中西医之间没有隔阂,各自发挥长处,谁有办法谁上。” 就这样,江夏方舱医院在26天的运转中,共收治了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实现轻症病人零转重、痊愈病人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也成为新冠肺炎治疗“中国方案”的亮点。 这也是一场前线与后方的联动作战。从登上飞往武汉飞机的那一刻,后方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科研团队全部结束假期,在天津大学和滨海超算中心的支持下,火速研发了TCM-COVID症候调查手机软件。依靠这套软件,团队在全国率先完成新冠肺炎大样本中医证候学调查研究,3天就确定了新冠肺炎的证候特征——湿毒疫,从而进一步确定了理法方药。 由张伯礼主持的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坐镇后方,与前线紧密联动,依托目前世界最大的中药组分库,加速了新药研发进程,提取有效组分研发了“宣肺败毒方”,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了重要科技力量。 更重要的,是让医护与患者联手作战。在江夏方舱医院,张伯礼曾对医疗队说,治疗固然重要,但人文关怀不可或缺。2月的武汉天气湿冷,体育馆一夜之间住进那么多患者,病人的心情非常焦虑。医务人员坚持每小时走访一遍,主动与病人聊天询问,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 江夏方舱医院的每个床位都拉着一个小帘子,为患者营造一点私密空间,医院还设有图书角、历史角。患者跟着医护人员练太极拳、打八段锦。很多患者说:“这里就像社区,甚至像家一样。”“患者的心态积极起来了,信心也上来了,对治愈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9月初召开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荣誉称号。他多次表示,这个荣誉是给全体医务人员的,在他心中,“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张伯礼心中,自己就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一名教书育人的校长。他每周坚持出诊,跟很多老患者成了朋友。有时因为从会场赶到医院不得已迟到了,他会向患者鞠躬道歉。 站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的讲台上,他是学生们敬爱的校长。在给今年新生的第一堂课上,他谈的是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贡献以及如何传承、创新和发展。他寄语年轻学子,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培养科学精神,坚守道德底线,为健康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1月12日 02 版 http://zqb.cyol.com/html/2020-11/12/nw.D110000zgqnb_20201112_1-02.htm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