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流金岁月 |
2013-12-2《今晚报》“灵包”院长陆观虎 |
稿源: 2024年06月14日 |
陆观虎是天津中医医院首任院长,左额角上长着一个骨包,被人们称为“灵包”院长。 说起陆院长的“灵包”,有的说:“陆院长给病人诊脉时只要一摸‘灵包’,开出的药病人吃了准好!”有的说:“陆院长原本是个银行会计,一下子变成了名医,准是得到了仙人的指点。”其实,陆观虎思考问题时摸摸额角只是一种习惯。当银行会计则是初进京城的无奈之举。 陆观虎(1898—1963),江苏吴县人,系清代名医陆九芝的后裔。自幼好学,后拜苏州名医李彤伯为师,尽得其传。熟谙《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等经典医著。陆九芝为清末温病专家。他受其影响,对《温病条辨》潜心研究,深得其中要领。后来,他北上进京,为生活所累不得不暂到某银行当会计。此时其族叔、京师名医陆晋笙正在京行医,赏其聪而好学,于是授其自著《好溪医论》10余种。陆观虎1920年来津,经卫生主管部门考试合格,正式悬壶津门,诊所设在今和平区泰丰里4号。 陆观虎诊病,讲究辨证,立法严谨,处方轻灵,以药味简练而著称,对治疗温病及妇科尤见特长。在贫苦百姓眼里,他被视为“菩萨转世,华佗再生”。挂号费一律一角,且药价便宜,几角钱的药,就治好病,因此求医者络绎不断。遇有穷苦病人,免费就医送药。 陆观虎用药轻灵,成效卓著。据说,解放前小白楼有家富户,刚娶的儿媳妇,进门三天,不思饮食。陆先生一到,主人敬茶敬水,并要设宴招待陆先生。陆先生说:“不要客气。既然把我找来,就快请病人出来让我瞧瞧。”他给病人号脉、看舌苔,对主人说,“不要紧,只是前几天太赶碌了。心里有火。你们家里有好茶叶吗?”“有,西湖龙井。”“好,给她沏一壶酽茶,只喝三小盅,不用多喝。喝茶之后,如果她觉得肚子饿了,就给她喝点米粥,粥里要放红枣。”病人按照吩咐去做,没有吃药,病就好了。 陆观虎在新中国成立后任天津市中医公会会长。1950年作为天津市中医代表参加首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他曾在市卫生局支持下,开办传染病防治学习班,筹建天津中医进修学校(天津中医学院前身),1954年开设天津市第一所中医门诊部,1955年10月发展为天津中医医院,陆观虎任院长,但仍坚持门诊。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有人排队挂他的号,天冷的时候,有人裹着棉被于夜里排队。而他不顾一天的疲劳,每晚还要看至夜间12点才停诊。就是这样外面还有人等着请他诊治。 有一次,深夜3点有患者家属到陆老家叩门。他一听说病人子宫大出血,不顾自己年迈有病,立即前往诊治,由于抢救及时,病人得救了。病人家属感动得叩头致谢。 毛泽东主席在世时,曾患咳喘病,西医称之为气管炎,许多名医诊后效果不佳。听说天津有位名医陆观虎,便趁他在京开会之际,把其请了去,只吃了三剂轻灵宣肺的药,就很快痊愈了。毛主席盛情款待陆先生,并称之为奇才。 陆老晚年重病缠身,危笃之时,将珍藏图书、文物连同紫檀木镶具、嵌玉家具全部捐献给国家。1963年11月2日,“灵包”院长陆观虎溘然长逝。发丧之日,街头巷尾挤满了自发赶来的群众,敬献的花圈摆满了马路两侧。陆老逝世后,其弟子整理出近40万言的《陆观虎医案》出版,为祖国医学留下了宝贵遗产。 http://epaper.jwb.com.cn/jwb/html/2013-12/02/content_1042672.htm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