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天津市政府采纳市中医代表会议建议,在保留原建设路41号门诊部基础上,扩建成立天津市立中医医院,同年12月18日正式开诊,副市长周叔弢为医院开诊剪彩,市公共卫生局局长杨振亚及著名中西医200多人到场祝贺。郭沫若先生题写院名“天津市立中医医院”。
天津市立中医医院在当时是国内比较大的中医医疗机构之一,坐落于和平区多伦道93号,总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新院址设床位112张,主要收治肝硬化、胃溃疡、肾炎、半身不遂等慢性病,开中医院收治住院病人之先河。医院并增设X光室、供应室、消毒室、营养室等辅助科室。原天津市中医门诊部更名为“天津市中医医院门诊部”(简称建设路门诊部)。医院由名医陆观虎任院长,赵寄凡任副院长。
为扩展事业,医院又相继聘调董晓初、张方宇、沈金山、李曰伦、张雁庭、马耀轩等名老中医来院工作。由于中医科研工作没有经验,病房管理及医疗水平有待提高。1956年,调入阮士怡、王荣英、刘天成三名西医,加强科研工作力量。
医院男内科主任由董晓初担任,王为仁为副主任,成员包括新调入的张翰卿、周肇伍、柴彭年、郑一星等,并开始了中医门诊病房一体化管理。1957年内科由周肇伍、刘绍臣任主任,张翰卿、邱少卿任副主任。
1955年哈荔田调任市公共卫生局副局长,女内科主任由顾小痴担任,人员包括丁蔚然、于芝圃、王文翰、阎毓芝等知名中医。1959年妇科开设病房,设病床18张。
1955年,儿科主任由李少川担任,设8张病床,后侯云蓬、马新云调入儿科。
1956年,建设路门诊部迁至多伦道,针灸科主任由名家王文锦担任,医生增加至14名。同年,正骨科医生增加至5人,由津门名医叶希贤任主任,他总结创立的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的“十步手法”和治疗肩凝症的“九步手法”享誉全国,被称为“叶氏手法”沿用至今。
1957年医院创建肿瘤科,由名老中医王文翰为学术带头人,以中医药治疗各种良恶性肿瘤,取得显著疗效,并总结出系列方药,至今仍应用于临床。
根据当时发展需要,医院又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室,阮士怡任主任;开设推拿科,由享誉京津的著名推拿专家胡秀璋任主任;设立眼科,老中医王文锦、杨伟璋、李恩生、蔡玉友为科室负责人;创建外科,由骨科专家叶希贤兼任科室主任,后又调入王春泰、穆云汉、杜钰生等,并逐步形成肛瘘、疮疡的治疗特色;开辟了便民门诊,增加了竹管疗法,并在和平区成都道106号建立芒针按摩门诊部。
在天津市立中医医院基础上,天津市委决定成立天津中医学校。1958年天津中医学校成立,宋向元任校长,隋化民、陆观虎任副校长,同年7月25日市委决定将中医医院归属中医学院为附属医院,8月31日正式更名“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承担起天津市有关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的主要任务。到医院进修的人员除本市医疗机构人员外,还包括许多兄弟省份人员。苏联、朝鲜等国际友人也前来参观学习。
http://epaper.jwb.com.cn/jwb/html/2013-11/11/content_1034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