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杨光
(一)讲究实际绝不铺张
马来西亚简称“大马”(不知“小马”指哪?),印象中与我国隔着整个南中国海,“新马泰旅游”是要坐飞机去的。一看地图才知到,原来从陆地也可过去:经缅甸或老挝进入泰国,通过泰国湾与安达曼海之间的狭长地带即可到达马来西亚。当然,这么走恐怕要一个月吧。
马来西亚人给人的印象是很讲实际,绝不铺张排场。比如汽车,除了首都吉隆坡,高速公路和城市街道上跑的基本没什么名牌,私家车一般都是马来国产车,多是两厢车,大小类似我国比亚迪F0,还有就是小排量的日本车。霹雳州中医药学会前会长林老先生,国家交通管理部门退休,又开着两个诊所,怎么说也够得上“中产阶级”吧,就开着一辆类似夏利的国产车。高级车只是偶尔见到,一位怡宝市中药厂的华人老板开了辆皇冠;还有一次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方便”,看到停着一辆当地难见的“大奔”,见两个男士从车上下来,裤子外面都穿着黄色短裙,戴着黑色的礼帽——原来是皇室。是不是汽油贵?当地的汽油为95#,每升合人民币不到4元。是不是因为这个小国家经济还不发达?查了一下,早在2008年,马来西亚的GDP已达8000多美元!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穿衣以休闲为主,吃饭讲究特色与质量,绝不铺张。有名的马来西亚“白咖啡”,最正宗的“老字号”坐落在怡宝市一条老街上,原想应是个气派的去处,到了一看,不过是街边几间敞开式的店面,装饰、牌匾、桌椅都显陈旧,找不出任何与“讲究”、“气派”挂钩的东西,但服务质量是讲究的,味道更没得说。马来的汽车号牌全是塑料的,请教了一下,塑料的成本为金属的几分之一,“作用是一样的嘛”,回答的多好!
(二)因地制宜偏方治病
马来的天气没有四季,如果按我们的标准,全年都是夏季,平均气温35度以上,好在三四月不是雨季,不那么闷,屋内车内都有空调,所以还可适应。但到马两天后犯了脚气。因平时基本没有脚气,所以也没准备达克宁之类的药物,为此小事也不好意思麻烦接待人员。怎么办?找找行李箱,只有茶叶。马来一般旅店不预备热水,为我租住的是别墅式私人住宅,也没有热水装置,只好想办法“偏方治大病”:用凉水把茶叶泡开,再每日泡脚30分钟;临睡时把纸弄成筷子粗的纸捻,夹在脚趾之间,令其通气。两天后脚气痊愈!以后不再“矜持”,入乡随俗,学当地人样子,进屋即光脚(当地一律将鞋放在门外),果然此后直道回国不再犯了。偏方治病可不是只能治疗脚气一类的小毛病。学员中有位在几十公里外开针灸诊所的先生,刚回去没几天突发“红眼”——急性结膜炎,去当地医院开了两种眼药数日不效,遂来电话求治。细问病情,判断其为病毒性结膜炎,当地不允许中医开西药,药店没有处方也不卖抗病毒眼药。于是也为其开具“偏方”:金银花、桑叶、野菊花、黄连、青皮各适量,煎水后洗眼。四日后来电告知:已愈。
中医讲究“因地制宜”,地理气候风俗等都与发病、治病相关。习惯光脚有光脚的道理,你偏要鞋袜齐全,那你就得犯脚气。再如喝凉水,笔者平素脾胃虚弱,空腹喝凉水就腹泻。在马来,每次出门前人家先递你一两大瓶冰镇水,开始不敢喝,一小口一小口在口中升温后再咽。后来渴坏了,便不由自主大口灌,竟然也没事!此后便不再忌讳。一天接待方突发奇想,要请我吃一种有名的印度消暑食品“煎冰堆”。到那一看,路边大树下,几个用来缠电缆的木轴摆成桌椅,“煎冰堆”类似刨冰,“有名”云云不过是因为“浇头”的配方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植物根类提取物。心下不免嘀咕,一怕生冷,二怕不卫生。但人家热情相邀,大老远跑来,只好硬着头皮吃!果然味道独特,清凉可口又透着一种植物的清香。吃过后心想,等着一会跑厕所吧!结果是平安无事。想来道理在于“天人相应”,人处在酷热之中自然热内盛,饮食生冷,以阴制阳,阴阳平衡,只要注意卫生便可无虞。
(三)积极人生 回报社会
马来人口前三位是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分别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和印度教。别的宗教咱不了解,佛教多少知道一些,普渡众生,扶危济困应该佛教徒基本的信念和行为,在马来,我们确实看到了这一点。马来佛教庙宇很多,建筑堂皇精美不亚于中国,但与我们有两点不同,一是不收门票,二是内设慈善机构:诊所、老人院、孤儿院等。建筑都是信徒捐助修建的,建起来不算完,信徒们还要来,除了来烧香念佛,最主要的是两件事,一是轮流来做义工,照顾老人、孩子、无家可归者;二是继续捐钱。捐的钱到哪了?你是不是会想到评书中那句玩笑话“出家人不爱财----多多益善”?其实,寺庙信徒捐的钱会一笔一笔写清楚,公布出来,用途全部是公益。以霹雳州的报恩寺为例,其附设有“安宁之家”(老人院)、施医赠药部、怡保安宁儿童之家、太平安宁儿童之家,对于收留对象全是免费的。资金即来源于信徒们捐款的安宁慈善基金会。据说还要设立安宁僧伽临终关怀中心、中医眼科治疗中心和弥陀村等项目。该寺主持俗姓陈,原是教师,后学中医眼科,曾参加过我院主办的“针刺治疗眼病学习班”。出家后大力推行慈善事业,虽经历诸多艰苦、辛酸和挫折,却始终动摇不了坚定为社会人群奉献的信念。当地中医大都固定来寺中参加“施医赠药”,就是免费出诊看病,赠的药自然也是信徒捐钱购买的。比如一位女医生,自身即为孤儿,在领养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下长大、学医,又到我国福建中医学院读了硕士,现在一个叫金宝的地方开诊所。她每周2次在寺中、2次在其它社会慈善机构参加“施医赠药”以回报社会,其余时间才料理自己的诊所。她认为能够造福贫困与弱势的人群,这样的人生才是积极的,也才有意义。
马来西亚的许多中医是“半路出家”,象前述林老先生那样原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退休后才开始学医的大有人在。一位七十多的老先生,退休后学医,每年到我国来一二次(当然是自费的),参加各种专题学习班或学术交流会,每次参加活动都早早到会场(教室),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记,一直坚持听到最后。与他交流后知道他的目的就是“学到真东西”,用到患者身上有效“我会很高兴”。中医机构、针灸机构、学院等房产也多是大家捐建的,你会在一些房间的高处看到“XX先生堂”、 “XX女士堂”等牌匾,就是对捐赠者的纪念和褒扬。
总之,马来的华人、中医同行给人感觉是积极向上、热心公益。
(四)与时俱进
马来西亚的热带风光自然、艳美,眼中几乎全是绿色,椰树、油棕、芒果、香蕉、甘蔗随处可见;饮食也颇具特色,广东菜、印度菜、娘惹菜、泰国菜等花样繁多;热带水果多得叫不上名字。印象深的有几样,如“肉骨茶”,并不是茶,而是以中药调制的香料炖鸡或排骨,香味独特;“芽菜鸡”,特色在当地的一种粗大鲜嫩的黄豆芽上;“老鸭汤”,其实应叫是老汤鸭,用祖传密制香料熬制的老汤炖鸭腿,看着黑黑的,吃起来香酥可口。正式的饭店餐后也会像我们这儿一样上一“水果拼盘”,各种热带水果去皮、切块、冰镇,再浇上巧克力汁,每次都吃不够。马来的甘蔗因生产期短,含水分大糖低,颜色碧绿,公路边上有专轧甘蔗汁的小摊,刚轧出的甘蔗汁呈淡淡的绿色,盛在食品袋中再放上冰块,用吸管喝,冰凉甘爽、甜度适宜,真是天然的解暑饮料。
资源好还要利用好。华人的聪明勤奋是出名的,过去的华人开餐饮店、食品店、参茸店、橡胶园等。时事变了,生活方式与谋生手段也要变,否则就受制、就窘迫。比如政府为了保护马来人,在经营橡胶园方面对华人设限,华人就只好放弃这一营生。马来原产燕窝,过去只是采燕窝,操作危险、产量小,价格昂贵。燕窝需求量大,又赚钱,许多华人就想办法“养”燕窝,在住宅的最上层为金丝燕营造喜欢住的“房子”,播放燕子的“音乐”,引其在人的住宅内筑窝。这叫“挣天上的钱”,投入有限,回报丰厚,又不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在马来一些偏僻的山区,有一些当地的原住民,朋友带我去“拜访”其中的一个“矮人”族。那个家族就世代住在西马中部的深山里,族长原来当过护山的警察,现已退休。他约一米四的身高,朴实地笑着迎接我们,身上只穿一件破旧的裤衩,用裤衩上散破的布条勉强系着。驻地的高处有两间漂亮的现代房屋,是政府为他们专门修建的,可他们只是把其作为储存室,自己宁愿住在传统简陋的木屋里。两座传统的木屋,地板离地面一米多,屋顶是板条和树叶,所谓“墙壁”也是木条。屋里屋外大概有十几个孩子,都是他孙子孙女,从二三岁到十几岁都有。孩子们或者光着全身,或者像爷爷一样只穿着裤衩。就在木屋不远处,是哗哗的山溪,溪旁可能为了取水方便挖了个简陋的坑。在下山的路上,我们遇见了老人的儿子,骑着摩托,好歹穿了件体恤衫。看来下一代还是逐步“现代化”了一些。那里自然环境极好,同去的朋友一直在注意空中飞来飞去的燕子,告诉我那就是能产燕窝的金丝燕,我猜他一定在琢磨如何引燕筑窝了吧。面对同一环境,原住民与华人态度就是如此不同。
由此想到,中医不也是如此吗?古代扁鹊“随俗为变”,今天的中医不但要随俗为变,还要与时俱进。马来的中医老一辈以看大内科为主,治疗手段以饮片为主。而随着西医的发展,中医的情况也发生着改变。当地的同行告诉我,比起中药,针灸的应用发展更快一些,骨科皮肤科眼科等小专科在个人诊所中越来越受重视,所以来中国学习专科的人很多。中风后遗症、糖尿病并发症、过敏症等成了个体诊所的主要治疗对象。看来变化才能生存、创新才能发展,这个道理对不同国家、每个行业都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