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最新文章
沽上名医——陈芳洲

  策划:于铁成 执笔:苏晓华 刘瀚文

  陈芳洲,河北省文安县人,1911年出生,1978年病逝,享年67岁。他自幼拜乡里著名中医为师,钻研祖国医学,临床实践数载后,成为颇受周围乡里欢迎的一位民间儒医。

  1936年时,陈芳洲在25岁时携家人来津,初期走街串巷行医,后来到药店坐堂。他广泛的接触到各种传染性疾病和内科杂病,为临床实践理论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基础。全国解放以后,在组织的安排下,他受聘于天津市传染病医院,从事传染病的诊治工作。在此期间,他对防治白喉、麻疹、天花等传染病的治疗研究出一整套临床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中医药治疗“白喉”方面提出了“养阴清肺法则可,养阴清肺汤则不可”的理论,为中医药学在治疗白喉病方面做出了贡献。20世纪50年代,由于工作需要,他从传染病医院调到天津市立中医医院(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内科工作。

  陈芳洲在临床实践中,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方面总结出一整套独特的办法和经验,尤其是在“湿邪为病,诸证夹湿”的证治体会和疾病研治方面,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理论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体系,为中医药学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陈芳洲在学术上掌握运用“辨证施治”原则,他在临床辨证时,以四诊为依据,结合疾病的个性脉证合参,综合分析,区别不同的症候,据疾病的轻重缓急,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不同治疗。他主张治病必求其本,如在“断经期前后诸证”,即所谓“更年期综合症候群”一病的治疗上就体现了这一点。他认为此病多系气滞血瘀所致,故予以调气活血化瘀法治之,经过临床证明,凡此病遵此法无不奏效。他在立法用药中始终坚持两点论,他在实践中立法严谨,用药恰如其分,适可而止。如对湿阻中焦诸病,治疗上其指导思想就是针对湿邪重浊缠绵难解而又多从热化或寒化特点,而提出“一日数变,百日不变”的治疗原则。即湿邪不变此法不变,湿邪数变则此法随之数变,不允许出现有过之或不及之弊端。

  他敢于越出陈规戒律,力求以小方治大病的创新精神,在处方用药上力求达到“药味少、计量小、价格廉、效果好”的效果。如在治疗神经性呕吐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他采用了自制的疏肝和胃、降逆止呕的丁香郁金荷叶汤,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该方虽三味药,剂量三至五钱,但足以解决病家疾苦,体现了节约用药原则,同时使原来“十八反十九畏”的用药规律,在某些方面如“丁香莫与郁金见”之说,得以商榷。

  他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临床实践为第一原则,在教学方面尤为突出。始终坚持临床工作要加强基本功训练,针对学生中医理论水平之不同,提出不同要求。如:加强临床中四诊八纲某些基本功的训练,要求在治疗过程中某些特殊疗法的应用,要求反复熟读《内经》、《伤寒论》、《温病学》、《脉学》等祖国医学经典著作,要求对单味药物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加强研究。通过提出各种不同要求,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中去。

  陈芳洲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大量的典型病例示教,讲授祖国医学的理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老师的医疗技术和学术思想并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学生抄方、中间学生予诊、老师复诊重点讲解、学生能独立思考并处理疑难问题的过程,具体措施是一看、二问、三实践、四记录、五整理,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逐步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他在临床实践中以身示教,教育学生除了要掌握临床医疗技能为病人解决痛苦,还要学会做一个热爱人民的好医生。1978年,陈芳洲因病不治而仙逝。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化建设专版
主 审: 于铁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