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专家讲坛
武侯行军散与山岚瘴气

于铁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六千五百万人参战,而这场战争的结束却是因为一场席卷欧洲的“西班牙流感”的大流行。《三国演义》中记述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也不乏因瘟疫造成军事上的失利。如第八十五回魏吴交战时,曹丕因“时值夏天,大疫流行,马步军十死六七,遂引军回洛阳。”第一百零三回吴将诸葛瑾对魏作战,由于“正值暑天,人马多生疾病”,而大败撤兵。第一百零八回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与魏交战时,“因天气亢热,军士多病”,“军士面目黄肿、各带病容,逐勒兵还吴”。

  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益州飞报,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平叛,“时值五月,天气炎热,南方之地,分外炎酷,军马衣甲,皆穿不得”,为了防止疾病影响战斗力,诸葛亮特地制作了“行军散”以抵御“山岚瘴气”的侵袭,七擒蛮王孟获,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就是一直流传下来的“诸葛行军散”,因为诸葛亮曾封为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所以又名“武侯行军散”。

  “行军散”由牛黄麝香珍珠冰片硼砂明雄黄硝石以及姜粉组成,具有开窍辟秽,清暑解毒的功效,是治疗暑秽痧胀的专用方剂。暑秽是中医的病名,指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发的病症。表现为发病急速,头痛而胀、胸脘胀闷、烦躁、恶心呕吐、身热有汗,严重的出现神昏、耳聋等症状。瘴是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毒气。古时候人们对传染病发生的病因还很模糊,只是隐约感到许多传染病的发生地大都环境污浊,气味难闻,所以人们认为引发疾病的原因是污浊之气,例如疟疾总在多水的池沼地区发生,无论什么人进入池沼地区,都容易患疟疾。于是,人们猜测疟疾的病因是感染池沼地中的湿热之气,也就是所谓的“瘴气”。我国南部地区炎热多湿,是传染病多发的地区,元代僧人释继洪撰的《岭南卫生方》中说:(岭南)“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元气不固,感而为病,是为之瘴”,并进一步指出:“南土暑湿,嗜酒则多中暑毒,兼瘴疟之作”,“婢仆多病瘴,盖劳役之人饮食乖度,昼多冒暑,夜多寝地。又凡事不能忌慎,故先受其弊”。这种认识在细菌学,病毒学没有诞生的年代里,对指导和治疗热性传染病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对传染病病因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明代著名医学家吴又可提出了突破性的见解,他认为传染病的致病原因是因为感受了一种“戾气”,人只要感受了这种戾气,“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并认为这种邪气是由“口鼻而入”,揭开了中医传染病学史上的新篇章。中医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对疫病密切接触者,或病源携带者的发现、监测和管理,《治疫全书》说:“毋近病床塌、毋凭死者棺触臭恶,毋食病家食菜,毋拾死者衣物”。对动物传染源的处理,《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说“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狸肉漏脯等毒,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并提出了消毒的措施,《本草纲目》说“天行瘟疫,取初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已知道采取蒸气高温方法防疫。中医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也发现和总结了不少的专方和专药,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小金丹”方预防传染病,当然诸葛丞相的“武侯行军散”也是其中之一了。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化建设专版
主 审: 于铁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