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医师 杨光
王老汉一向体健,一日晨起忽然剧烈头痛,这是咋的啦?这事若在大医院,多半要查查颅脑CT、脑血流、血流变什么的;在基层卫生院起码测测体温、量量血压、化验一下血常规等等。但王老汉住在偏远山区,附近几十里没个大夫,只好自已想办法。让老婆摸摸脑门,不热;两口子仔细回忆这几天的事情,没吃啥特殊的东西、也没磕着碰着……,对啦,昨儿上后山沟里砍柴,一阵阴风刮来,身上的汗一下子就没了,当时就感觉浑身发紧;王老汉赶紧手上加劲,一阵猛干,身上又见了汗,这才感觉舒服了。想到此,夫妻二人都觉的头痛必是受了风寒,根据老辈人传下的和自己的经验,用葱姜和一些药草熬碗热汤,趁热喝了,盖被子发发汗,好了。
王老汉的想法和行为很朴素、纯出本能,但符合中医的道理,再往深处说,这正是“天人相应”观的具体应用。
“天人相应”是近几年的“热”词,其具体含义和内容因语境不同而不同。比如在社会学和哲学语境中,它主要是哲学概念,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天人相应”观念,是对全人类的重要贡献。在中医文化的语境中,对“天人相应”也有不同阐述。近年报刊所见,就有“天人相应是中医的基本特征”、“天人相应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天人相应是中医养生秘诀”等不同说法。笔者认为,天人相应从“根上”说,是一种方法,是古代中医认识疾病、研究疾病、对抗疾病的方法。当然,有什么样的方法,即会形成什么样的理论,即会显示相应的特色。
试想在古代,没有科学、没有仪器、更没有什么理论,人们对自身的不解之谜,很自然地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答案。天圆地方,所以人“头圆脚方”;天有日月二星,人有明亮的二目;大地河流纵横,人有经络血脉;天有春秋四季,人有生老病死。天气风调雨顺,作物丰收,人也舒服;天气反常,千般疢难,疾病多发。经过多少代人的“历史记忆”,粗浅直观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论,著述记载于《内经》等著作中,即是我们所称的“天人相应”理论,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而人亦应之。”应注意的是,“天”既包含天象、天气、气候,也包含包括“地”和我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既包含直接的“象”,也包含“象”后面所蕴含的“道”——变化的规律,用古人的话讲,既有“形而下”的,也有“形而上”的。
中医的“天人相应”,其实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和治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在对疾病的认识上,如同王老汉一样,首先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寻找病因并分析疾病性质:久居湿地、天气炎热,脚丫子烂痒,自然想到“湿热生虫”;沐风栉雨、雪露寒霜,关节疼痛变形,自然会想到“风寒湿”邪侵入骨节。诊脉,要考虑四季的不同,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在治疗上,火可化冰,人有寒冷感觉的疾病就借助火热,使用可使人产生温热感的治法和药物,如灸或热饮,反之亦然。在药物取材上,植物生长在冬季或冰雪中,就认为可以祛寒,如雪莲;人参、首乌长成了人形,就认为其大有益于人体;血液色红,那么红色的东西可以入血,如丹参、鸡血藤。人体气血盛衰与自然相应,所以针刺要讲究时辰,就有了子午流注……。在养生上,要顺应自然,春夏阳气升发旺盛、秋冬阳气内敛闭藏,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预防疾病要注意根据气候顺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讲究起居要依据季节变化,或“无厌于日”,或“必待日光”……
如今我们对人体的奥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比古人深刻、正确得多的认识,但“天人相应”仍具有其生命力和现实意义,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得到越来越的人、越来越多的领域的认可和运用。但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我们运用“天人相应”也应该注意实事求是,一是要验证于临床,以有无实效为标准。如:《温病条辨》曰:“凡夏日所生之物皆可去暑,尤以扁豆花为最”,夏日之荷叶、藿香等确可祛暑,但大部分植物药都生于夏日,并非都可祛暑,如麻黄、细辛、淫羊藿等。二是不可迷信,如:肉苁蓉外形如阳物,功能确可补肾助阳,但不能说所有外形如此的东西都能补阳,如过去有不孕者去拜棒锤山,肯定不会有效。就在不久前,网上有人著文说“日食导致股市大跌”,其所依据的理论即是“天人相应”,但愿我们中医界不要出这样的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