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津沽名医 >> 名老中医
沈金山

   

  沈金山(1895~1968年),江苏常州五进人,家传针灸已历数代,十五岁随父行医,耳濡目染,为今后芒针疗法打下基础。沈氏曾在江苏、津冀一带私人行医30余年,在针灸界颇有名气,以其独特的针术治愈许多顽疾。沈氏虚心求教,博采众长,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满足于现有疗效,遂受古代九针之一长针的启发,探索和挖掘长针的治疗特点和疗效,首先从针具上进行改革,在1928年前后,采用29—31号细而有弹性的德国进口钢丝制作针具。在手法上采用轻捻慢进徐徐而剌入的手法先在四肢穴位上进行探索性的实践,取得成功。从针具的改革、手法的创新到针刺的深度均有新的突破,并打开禁针穴和禁深刺的穴位,突破因原来短而粗的针具不能深刺的局限性,使针刺疗法具有独特的深入性,即能穿过和透过某些组织、脏器深入刺激人体的深侧神经和交感神经、神经干和神经丛,将失去的神经支配和调节的某些组织和器官功能性的病变得以恢复。

  芒针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是祖国医学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内经》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历代医家临床实践为指导原则,结合古代九针中的毫针和长针的特点,经沈金山多年探索改革发展研制出来的一种针治疗法,针体5—8寸,特定疾病特定穴位1.2—2.5尺,如天突穴8—12寸,带脉穴1.2—2.5尺。

  1924年前后,沈氏已将芒针发展到5寸-2.5尺,探索出经验特效穴位,即创用穴位达24个之多,并采用经络学上的若干重点穴位和特效穴位,以形成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针体加长后,形如脉芒,故名芒针。芒针即能治疗毫针所治的适应症,又补偿了长针的不足,尤其对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及一些顽固疾病有独特疗效,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自此沈氏芒针疗法自成一家,名声鹊起。

  解放前20余年中,沈氏的针法医道并未受到重视和推广。解放后,芒针疗法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1958年在全国中医经验交流会上沈氏芒针疗法受到赞誉,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嘉奖,授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卫生医药技术革命先锋称号,获中央卫生部技术革命先锋金质奖一枚。同年派徒弟赵宏歧到北京市针灸门诊部开展了芒针疗法的教授和门诊。

  解放后从1952年随着门诊的增加和推广,沈氏芒针疗法收徒周佩娟、丁耐玲、周惠娟、赵宏歧四等人。1958年徒弟赵宏歧被北京市针灸门诊部聘请参加工作。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北京市针灸门诊部编写的我国针灸史上的第一部介绍芒针的专科书籍,为今后在全同开展芒针疗法的研究、传授和推广奠定了基础。

  1960年,天津中医学院聘请沈金山大夫为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顾问,并带领周佩娟、丁耐玲、周惠娟等三人参加中医学院工作,成立了中医学院芒针门诊部,芒针疗法跨入高等学府的讲台。在此期间中医学院芒针门诊部为全国各地各大中医院及部队培养了大批进修培训人员。1962年成立中医院芒针门诊部(地址在和平区成都道桂林路交口处)年届64岁的芒针高手沈金山被任命为芒针门诊部主任,我院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设立芒针专科门诊的国有医院,并带中医院学生闫莉、方广才、孙兰荣、杨兆钢等人学习芒针,从此给中国芒针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在此期间,中医学院成立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芒针科研小组,并起草编写芒针治疗学有沈霍夫、周约伯主编,参加编著者有冯振铎、刘鸿裕、周佩娟、周惠娟、丁耐玲、沈家茅,审校沈金山,本稿于1966年定稿,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芒针治疗学未能出版。

  沈氏芒针疗法重新受到党和国家重视,在国家出版的大型针灸丛书《中国针灸荟萃》一书中将芒针疗法编入其中,同时也把芒针编入我国现行出版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以发行出版的《中医针法集锦》、《中国针灸史》等书中,对芒针疗法均做了详细的介绍。

  芒针疗法作为祖国医学宝库中一支别具风格的学科,被编入了国家高等中医院校出版的各种《针灸学》中。1958年11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召开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为振兴中医汇编名老中医经验荟萃,委托天津市卫生局出版《津门医萃》一书,沈金山芒针疗法被列入其中,使芒针这一疗法进一步得到弘扬和发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化建设专版
主 审: 于铁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