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中(1904~1979年),谱名宗禹,河北霸县策诚村人。1904年2月8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兼中医世家,其父为清朝秀才,以教书和行医为业,在当地颇具声望。绍中自幼随父读书和学习中医药和针灸术,并勤求古训,努力钻研中医经典,以期能以医术济世。1925年秉承父业,为当地乡里义诊,治病不论亲疏贫富,一视同仁,精心治疗,深受病家好评。1931年被霸县教育管聘为健康组治疗主任。1941年通过天津市第四届中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中医开业资格证书,1947年悬壶津门。解放后,感于党的中医政策,倍加奋勉,除从事针灸、内科、妇科的临床工作外,还注意吸收现代医学知识,于1951年至1953年参加《天津市第一届中医师传染病预防学习班》和《天津市中医进修班》学习;并赴北京学习皮肤反射刺激疗法对疾病的诊疗作用(梅花针疗法,并将梅花针引入一附院)。1954年参加天津中医针灸门诊部工作(中医一附院针灸科前身),享受高知待遇。
王氏一生为人耿直,以解除病人疾苦为己任,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深受病者的推崇、侪辈称许,多次被评为市级先进医务工作者。
王氏在承袭父辈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基础上,历经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升华,创造出“气海一针暖全身”的针刺法。这种刺法当时在中医院针灸门诊部同于伯泉的“呼吸补泻针刺法”、侯成志的“捻转补泻针刺法”并驾齐驱,呈三足鼎立之势,在中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为中医一附院针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根基。
王氏一生读书临证,心无旁骛,每有灵感,辄形诸纸笔,生前积稿盈筐,尚未及著书立说,悉毁于“文革”之灾,情为憾事。
学术思想
(一)经脉之相贯,如环无端
人体的十二经脉分别属于十二脏腑,其中:六条阴经与六脏相联系,六条阳经与六腑相联系,而阴经与阳经又有表里属络关系,从而构成脏腑阴阳的表里相合关系。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走向和交换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交手三阴。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在循环的径路上,凡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均循行分布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在下肢内踝上八寸处交叉变换前后位置),并在手或足相互交接。基于十二经脉存在着这种表里络属关系,所以在生理上足彼此相通的,在病变时也是相互影响的。十二经脉分布于人体内外、其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通的,即:从手三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手尾相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二)任、督、冲三脉,一源而三歧
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统摄全身阳气及维系人身元阳的功能,故有调整和振奋全身阳气的重要作用;督脉由下向上,贯脊属肾,故与人身之元阳之气至致密相关。
任脉为阴脉之海,三阴经脉、阴维脉与冲脉均会与任脉,故有总调人身阴经经气的功能。
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具有调节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故冲脉有“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之称。
奇经八脉的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灵枢·五音五味》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滑伯仁云:“一源而三歧”。《素问·骨空》王冰注曰:“督脉,奇经也。然,任脉、冲脉、督脉者,一源而三歧也,故《经》或谓冲脉为督脉也。何以明之今《甲乙经》及古《经脉流注图经》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则足以背腹阴阳别名目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