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仲,生于1940年12月17日,天津市人,无党派人士。1961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师从全国名老中医陆观虎先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脾胃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近年来,伴随高科技医疗器械的问世,逐步应用于临床,为诊断治疗提供了有利依据,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用微观辨证取得了新的进展。
其主要学术思想:
一、会通中西医,探索新方法,中医传统医学能与时俱进,走中医现代化道路是必然趋势,中西医结合观点使教学、科研、临床不断创新,以慢性胃炎为例,探索新的中医证治。中医学中无慢性胃炎的名称,本病的表现散在“胃痛”、“胃痞”、“嘈杂”、“反酸”等症候中。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老年多发,近年来儿童及青年患此病者不断增加。
研究发现外感风寒在慢性胃炎发病常为一种重要的诱发因素,说明胃病的发生发展与气候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常饮酒、嗜饮浓茶、咖啡或过食煎、炒、炙、爝之品,由于饮食不洁、不节、肌饱失宜及饮食偏嗜,影响脾胃功能而发病。另外七情过度,尤以郁、怒、忧、思最为常见,目前社会受到市场经济浪潮影响,工作节奏加快,情绪紧张,引起胃功能紊乱,形成所谓的“木郁土壅”为慢性胃炎的另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其他因素如食用使用化肥农药、环境污染及化学食品添加剂的食物;或使用对胃肠有害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或长期大量吸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引起胆汁反流,损害胃黏膜屏障。胃炎的病位主要在胃,但于肝、胆、脾、肾有关,病之初,气机阻滞;中期为湿浊痰阻,在外湿邪壅塞脾胃造成湿阻脾虚;日久不愈,久病人络,导致胃络瘀阻或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总之胃络不通或不荣是慢性胃炎的总病机。王氏根据消化科及本人经验,以辨证论治结合辩病将胃炎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瘀血阻络五型。
王氏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治疗慢性胃炎的辨证要点:①胃脘胀痛的性质;②注意舌质舌苔的变化;③注意兼证治疗联系;④结合胃镜所见胃黏膜的变化。治疗以我院特效中药辨证施治:肝胃气滞证选用快胃疏肝丸,脾胃虚弱证选用老叩丸;血瘀证选用胃神口服液。王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胃肠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近年来伴随高科技医疗器械的问世并逐步运用于临床,为诊断治疗提供了有利的依据,通过辨证与辩病相结合应用微观辨证,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脾胃从肝治,花类药解郁
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消化道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1987年,将本病列为胃癌的前期状态,至今尚缺乏特效药物治疗。王氏治疗本病从中医的理论出发,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与研究,治验颇为丰富,提出:
血瘀为病机关键
祖国医学早在《素问痹论》中就有“病久入深,营卫经气涩”之论,至清代叶天士进一步提出“病初邪气在经,久病则血伤入络。”王氏认为本病是由于饮食不慎或失节,损伤脾胃,中阳不振,运化失职,痰浊内生,如遇情志不遂,肝郁气逆,郁久化热,痰浊与热邪胶结不解,壅塞气机,日久胃络痹阻所致,同时热邪又可化燥伤阴。故脾胃虚弱、肝胃郁热、湿热中阻脾阳不振、瘀血阻络等是CAG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较为突出的表现,临床上大多虚实夹杂、寒热互见。
王氏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抓住疾病的本质,即气结血瘀,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并结合胃镜下的变化,认为该病难者大多存在气结血瘀,是导致脾胃虚弱,肝胃郁热,湿热中阻、胃阴不足、脾阳不振等证的根本所在,结散瘀去才能使脾升降,恢复“清阳实四肢,浊阴走五脏”的生理状态。通过饮食的调补,脾阳渐振,胃阴充足,痰、浊、湿、热、瘀诸邪皆可散。否则,由于中州气结血瘀不解,运化无力,单纯益气滋阴,清热化湿等药亦难奏效,因此活血化瘀对治疗本病是十分必要的。
王氏在治疗上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为切入点,把“软坚散结、活血化瘀”贯穿于治疗CAG的全过程中。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活血化瘀法在调节机体反映性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起到抑菌作用,可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流速度,改善组织营养,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增生性病变软化及萎缩腺体增生。
总之,王氏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广阔的前景。
多年来王氏发表论文30余篇,协编《中医纲目》、《津门医粹》,主编《中医内科实习指南》。积极献身祖国医学教育事业,培养大量各类研究生、本科生、国内外留学生。1996年一2000年,连续5年年门诊量超过万人次。首创“软坚散结法治疗萎缩性胃炎、肠化、不典型增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分别3次获天津巾卫生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