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钢,生于1943年10月,天津市人。1965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从事中医针灸临床研究40年,是我国芒针专科学科带头人、理论创始人。现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课题负责人,研究生导师,中国针法灸法学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委员,英国传统世界医学会客座教授,香港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会特约编委。
杨氏师承著名中医沈金山的芒针奇术,业医40年,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对盲针疗法不断发掘、整理和提高,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临证时强调“疏弹趋动,技巧术行”的芒针基本针刺手法和治疗原则,并以此创立了独特的弯刺针法,在辨证取穴“少而精”的原则下,开创性地提出了疏通枢纽,三脘配穴等治疗疑难杂证的特色选穴、配穴方法。继承传统针灸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对多种疾病的针灸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并著书立说,为后学者奠定了坚实的芒针理论基础。
北院区应诊时间和网上预约挂号:
医指通电话预约:4000800666
学术思想:
(一)强调芒针特色
1、芒针的针刺手法及治疗原则
杨氏运用芒针临证,其针刺手法及治疗原则可概括为“疏弹趋动,技巧术行”八个字,既利用芒针深刺的治疗方法,疏导脏腑、经络气血,通过经络感传及气至病所,施行弹动的补虚泻实手法,使针感徐徐下行直达病所,促进机体各脏腑、器官之间的功能活动并建立新的动态平衡。强调芒针的进针,分层次进行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针刺感应,施不同的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针刺效应。针刺量的大小、手法轻重视机体具体情况而定,不可千篇一律。
2、芒针效穴的定位与主治
杨氏运用芒针治疗时主要在于精选某些创用穴、重用穴及透穴。所用的创用穴及重用穴多为一些特殊器官和组织的特效穴,如肩背、全知、颈臂等。重用穴多为芒针乐于选用的腑部经穴,如中脘、气海等,次类穴为治疗某些顽疾的关键性穴位,临证多用之。
3、芒针疗法中的弯刺针法
芒针在刺法上有其独特性,操作时必须双手协作,灵巧配合,除了点刺、横刺、斜刺、直刺与毫针刺法相同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变相刺法——弯刺法。其要领是根据穴位的不同解剖特点,相应地改变针刺角度,以使针尖逐渐变换方向,顺利刺入,如天突穴,采用弯针法破除了传统理论所载天突穴只能进针0.3—0.5寸的保守观念,利用弯刺进针3~5寸的刺法,使这一穴位的功能得以发挥,产生明显治疗功效。
(二)精于辨证取穴
1、精于辨证,注重实效
杨氏临证,精于辨证,注重临床实效,为检验辨证、配方、针技的标准,认为芒针也是中医临床施治的一种方法,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选穴处方,进行合理的治疗。杨氏从整体考虑疾病的根本治疗,并据此制定了疏通枢纽、高位取穴、直达病所、三脘配穴等选穴配方方法,取得了临床显著效果。在运用芒针治疗全身性疾病时常用独特的配穴方法,确定属上中下三焦哪一部分病变为主,分别选用上脘、中脘、水分三穴,调理上中下三焦,或同时选用,疗效极佳。
2、注重补泻手法
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明确指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者除之,邪盛者虚之。”由此可知,芒针针刺手法的补泻,必须在虚实定性后才能实施,否则会犯“虚虚实实”之诫,造成“补泻反,则病益笃”之不良反应。杨氏强调,补泻有先后,或泻而后补,或只补不泻,或只泻不补,或平补平泻。施术亦有序,一般枢纽性穴位先针,其他穴位后针;腹部穴位先针,四肢穴位后针等,而不拘泥于经脉顺序。
杨氏在70年代开展了针刺治疗脑系疾病的临床研究,在针刺治疗中风合并症吞咽、语言、情感三大类障碍的临床探索中取得里可喜成绩,其论文“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发表后,立即得到了同行的赞许,治疗方法在全国推广应用。1980年,在总结芒针治疗实践经验与芒针治疗特点的基础上,写出了一部《芒针疗法》专著。该专著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芒针疗法的科学理论,填补了芒针疗法的空白,在国内外针灸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于1983年、1985年两次再版,发行日、美、西欧。1993年,论文及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在不断探索和临床实践中,出版了《中国实用芒针治疗》、《实用针灸学》2部著作,在国内发表论文40余篇,使芒针理论科学化、系统化,为芒针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94年,应邀参加欧洲国际针灸临床大会,作了《芒针治疗前列腺炎与前列腺肥大》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欢迎。会后,应邀到国外的一些医疗机构进行交流、讲学。1995年,应邀到欧洲筹建中国传统医学治疗中心,历时一个月落成,受到外国新闻界及丹麦、英国、荷兰等国患者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