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津沽名医 >> 名老中医
赵寄凡

  

  在我院建院之初,与陆观虎院长在一起的还有一位中医教育和临床学专家,他就是时任副院长的名医赵寄凡。关于赵寄凡老中医的故事和传说,常常在一些老年患者的口中说起,让人勾起片片点点回忆。他在我院内科临床凡四十余年,对伤寒病研究极深,擅长应用经方治疗三阴证,在津门有经方派“赵小包”之称,他为人师表,培养了许多徒弟,传授中医药技艺,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他担任许多社会职务,为天津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献策,为我院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

  一、刻苦钻研,从事中医药事业

  赵寄凡老中医1896年出生于天津市,1962年逝世,享年66岁。赵寄凡号复出,自幼从师习医,继其父赵雅荪之业,曾得到名医肖龙友的指导。1937年起在天津开业行医。1954年参加了筹建天津市中医门诊部(我院前身)工作,任门诊部副主任。1955年又组建天津市中医医院(现我院),并担任副院长、中医学院顾问等职务。在社会上,他连任天津市政协各届常委、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市科协委员、天津市中医学会主委、中华医学会理事、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理事等职。

  赵寄凡临床40载,对伤寒病颇有研究,著有《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治疗初步总结》、《矽肺病人的脉泉初步探讨》、《经方与时方的看法》等论文。他晚年潜心于中医教育事业,临床带徒,一丝不苟,救死扶伤,医德高尚。

  二、重“审证求因,从因论治”

  赵寄凡非常重视“审证求因,从因论治”的治疗原则,他常说:“在辨证时,要审清楚,因虚而致病,还是因病而致虚,因虚而病者,治虚病自愈,因病后虚者,治病虚自复。”“祛邪不忘扶正,扶正不忘祛邪”。

  他用真武汤治疗经闭一例,体现了他的学术水平。患者30岁,月经来潮时,曾患感冒。一名医生曾给她银翘散二剂,服药后经水即断,时隔二月未来潮,并且伴有低烧,又服通经活血药,月事仍不下。赵寄凡审证求因,经闭系误服银翘散之辛凉所致,应以温通而解之,投真武汤二剂,患者自述服一剂,少腹热感,二剂后月事已下。

  三、重视经典学说的继承和研究

  赵寄凡认为学习中医必从经典入手,他一生研读《伤寒论》,不仅能背诵《伤寒论》条文,而且能真正吸取《伤寒论》的精华。对《伤寒论》的理、法、方、药运用灵活,辨证准确,每用即取卓效。他指出,张仲景《伤寒论》一书是“法中有法,方中有方,药简法纯”。在学习中不能重方不重证或重证不重方,这样都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他说:“方剂决不是随便凑集药物,一个好的方剂,要符合主次佐辅的配伍原则,是要经过多少次的临床验证,方能得以继承和保留。”《伤寒论》的方剂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证结合非常严谨,几乎达到“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病不能用此方”的境地。他常常教导学生要重视经典著作学习,尤其对《伤寒论》要精通,要吸取精华。

  四、灵活运用《伤寒论》指导临床

  赵寄凡认为《伤寒论》发展了《内经》的理论,自始至终贯穿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可作为临床治疗的规矩、准绳,所以掌握了张仲景《伤寒论》后,可应用于无穷的病变。这是历代医家对《伤寒论》推崇备至,而奉为经典著作的根本原因。

  他提出了运用《伤寒论》的三个特点:第一,不局限于“伤寒病”,对所有疾病都可适用;第二,致力于病人生理机转的促进和调整,并不强求病源;第三,根据全部症状照顾到病人整体的病理、生理机能,而采取相适应的综合疗法。这是科学方法的创立,临床上虽见证多端,亦可运用伤寒法、伤寒方以应无穷的病变。

  五、对三阴证见解独到

  赵寄凡认为太阴为开,是三阴之首,和阳明病变部位相同,性质相反,阴中至阴,与人类始生之世日太古同义。少阴为三阴之枢,名曰枢儒,阴之中也,与太阴表里。厥阴为阖居三阴之交尽,为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太阴文简方证少,厥阴杂凑,若阴证落实,只少阴一种而已,少阴作左右旋枢当枢纽脚柱。把握三阴经唯在少阴一经,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其次,也可以从太阴转来或及于厥阴,握少阴之枢机,则可详三阴之开阖,辨证候之浅深,统心肾、兼水火,故所主有或寒或热之不同,有表或里之无定,从水化寒而亡阳,从火化热而伤阴,这是少阴病的两大关键。

  六、对伤寒与温病的辨证严谨

  赵寄凡认为,伤寒与温病,各有所长,伤寒是温病之源,温病补伤寒之不足,二者不能偏废,但不应混淆,所以指出其鉴别要点,伤寒是由表入里,其病是伤阳,温病是内有伏邪,热邪由内外发,其病理是伤阴,伤寒必恶寒头项强痛,温病必发热,有时恶风,绝无项强,伤寒漱水不欲咽,温病必口渴,伤寒身痛且多头痛,温病身酸,多头晕,伤寒手背热于手心,背热于腹,温病手心热于手背,腹热于背,伤寒脉浮紧或浮缓,温病脉浮数或洪数(有时也出现脉缓),伤寒用辛温解表,温病用辛凉解表。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化建设专版
主 审: 于铁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