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流金岁月
迁入鞍山西道新院

  1990年12月9日,鞍山西道新院址落成并开始投入试运转。1991年5月15日,历经半年的试运转后,医院举行新院开诊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谭绍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田景福等领导同志出席仪式并为新院正式落成启用剪彩。

  医院迁入新址后,医疗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卫生局确定医院规模为701张病床,以针灸和中医外科为学科特色,在医院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医院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实现了第一次腾飞的目标。

  (一)医院科室建制的重新布局

  l989年2月,新院址即将竣工,石学敏院长组织各学科主任共同制定了“医院发展的内涵建设规划”,该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在医院硬件建设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制定各学科的软科学发展战略,将学科发展和医院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中医优势,突出中医特色,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拥有现代化医学的优势学科,为九十年代医院的腾飞规划出宏伟蓝图。内涵建设的提出,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国中医医院建设发展的样板和方向。截至1990年,一个科室门类齐全、专科特色突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已经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

  医院迁入新址后,根据各临床学科发展的需要,在部分学科中实行“部”的建制,按学科专业特点下设二级分科,以后又陆续组建了一批新兴学科,使医院的科室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和医疗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有力地保证了医疗业务量的持续稳定发展。

  1、针灸部

  1991年,医院设立针灸部,下设中风、心肺、脑病、痛症、风湿、脊椎关节病、消化、结石、康复、芒针、妇科、激光磁疗、耳针头针13个二级科室,以及针灸急症。1993年,针灸部开设老年病研究室,以后陆续增设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形态学、神经内分泌等实验室。拥有针灸专业医生127名,主任医师11名,副主任医师24名(博士4名,硕士9名),周继增任部长,韩景献在日本京都大学及北里大学研修两年后回国任副部长兼老年病研究室主任,孙外主任副部长兼康复中心主任,副部长芦绍强兼急症部主任,拥有普通病床224张,加特需病房、急症床数总计314张,门诊设17个诊室,日门诊量600~1000人次。

  二十几年来,针灸部在石学敏教授学科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始终重视临床与实验科研工作,以高科技促进了学科医教研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1993年,伴随着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的建立,针灸部成立了基础实验研究机构——老年病研究室,先后从日本引进了快速老化小白鼠系列模型,填补了国内医学实验动物种类的一项空白。此外,还先后派遣l9位专家赴日本、德国、美国进行课题研究,使科研成果逐步与国际接轨。自1981年开始,全科共取得12项重点科研成果,全部荣获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励。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学科科技的迅猛发展,针灸部有近10部著作相继问世,发表论文200余篇。1990年开始,先后主办了5届中国天津国际针灸临床学术大会,参加者来自美国、法国、日本、古巴、加拿大、德国、墨西哥、韩国、几内亚、巴新、尼泊尔、意大利等16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还多次邀请美国、日本、德国的专家学者来院作学术报告,介绍世界医学的新学术动态和进展,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使学科的科技成果更好地体现出国际水平。与此同时,石学敏教授先后到30余个国家和地区讲学访问,与美国、德国、日本、墨西哥、俄罗斯、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的11所大学和医院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医疗合作关系。先后派遣专科技术骨干299人次赴国外讲学、84名专家学者前往缅甸、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墨西哥、日本、德国、挪威、加拿大、韩国等为国际友人诊治疾病,博得好评,石学敏、芦绍强教授因此获得了卫生部的表彰。

  以石学敏教授为首的针灸部同仁及时认真地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先后于1993年和1996年取得了“开辟教学新途径,培养针灸新人才”、“中医针灸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独辟新径,探索中医博士生培养之路”等3项教学成果,分别荣获天津市教委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此外,石学敏针刺手法系列教学录像带,由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以中、英、日、德、法等5国语言文字出版,发行到12个国家和地区,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1993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我院针灸部成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和全国针灸医疗中心,截止2000年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符合全国性学术网络标准的18个分中心。1994年,针灸部被确认为天津市教委重点学科。1990年,石学敏教授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李平博士获得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1996年,针灸部成为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1997年,石学敏教授荣膺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称号。1998年,王舒博士荣获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9年,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专业委员会在我院成立,韩景献教授被推选为主任委员。2002年,韩景献教授荣膺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称号,并于同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2年,针灸学科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针灸学科唯一重点学科。

  199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委派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开展针灸临床技能培训,1998年,“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被列为全国十大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之一。

  2、内科部

  1990年医院设立内科部,下设10个二级科室包括心血管、老年病、内分泌、肿瘤科、肾内科、血液科、肺内科、热病科、风湿科、消化科,马广信任内科部部长,刘嘉企、华明华任副部长,门诊设有12个诊室,1个专家门诊,1个综合治疗室,病房扩大为4个病区,140张病床,建立心脏监护室,配备美国先进的心电动态监护仪,美国百特公司生产的血液透析机,并建立血液透析室。拥有呼吸机、肺功能仪、床旁B超,以及支气管镜、胃镜等多种先进医疗设备,既能够确保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全方位监测,又能够满足其它医疗、科研工作的需要。1 997年内科成为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发展学科,1998年内科成为国家中医内科博士生培养点。

  心内科是由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阮士怡教授和王竹英、郭玉兰等人创立,临床上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为主,以治疗冠心病、心衰及各种心律失常为主要诊治及研究方向。科室内配备床旁心电监护,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远程心脏监测传呼系统(TTM)等先进设备,可对急危重症心脏病患者进行全方位监测,做到治疗、用药、抢救三及时。科室开发的651丸经多年临床观察,疗效肯定,已成为院内制剂的拳头产品,其中“益气养阴651丸防治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及实验研究”于1981年获天津市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老年病科于1993年正式成立,当时王竹瑛主任医师为学科带头人,1997年内科部调整后,以王竹瑛、王化良为学科带头人,拥有杨玉秀(科主任)、段可杰、郭利平等主要技术骨干,以从事老年性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为研究方向。

  肾内科自八十年代初即以柴彭年、黄文政为学科带头人,之后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以黄文政、柴彭年、耿淑丛为指导,曹式丽、何永生、杨洪涛为主要业务骨干的学术梯队。临床上以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的中医药治疗为主要研究方向。经过20多年不断探索,先后开发了肾炎1—3号、扶肾液1、2号及清肾消毒饮等系列中成药,疗效确切。“扶肾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于1992年通过天津市科委成果鉴定,1993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疏利少阳标本同治法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1995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以肾科为主成立血液透析室,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后该室归入急症部。

  血液科以杨学爽主任为学术带头人,以杨文华、孙平旺为主要业务骨干,突出专科特色,开发研制纯中药制剂补铁丸治疗缺铁性贫血,弥补了西药补铁剂的不足。临床以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为主要研究方向,病房积极开展骨髓穿刺为主要检查手段,以中药配合西药化疗、输血(包括输入血液成份)等方法,提高病生活生存质量,有较好疗效。科研上承担并完成了部级项目“补肾活血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及实验研究”及市级项目“动物类药物调补任督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医药治疗白血病临床及实验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分别于1994年、1998年2次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0年正式成立肺内科,由张希鹏、郭庆常任正副主任。90年代后,科室队伍逐渐壮大,形成以田乃恒主任医师为学科带头人,吉春玲、刘贵颖为主要业务骨干,以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为主要诊治研究重点。科内下属支气管镜室、变态反应室、肺功能室,并于1998年先后更新配备了Custo肺功能仪及呼吸机,可进行呼吸衰竭病人的危重抢救工作、变态反应检查及脱敏治疗、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等。

  从1990年起消化科队伍不断壮大,临床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增生、结肠炎、溃疡病等为专科特色。1993年胃镜室独立成为窥镜中心。1997年4月科室调整,消化科并入内科部,成为其二级科室,其中包括肝科在内,以白秀英为主要负责人。1999年窥镜中心重新并入消化科,白秀英任科主任,陈志远为副主任。消化科门诊以王文仲主任医师、邢凤池副主任医师为主,年门诊量超过20000人次。病房开展以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对消化系疾病及肝病治疗,在保持原消化科专科专病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中医药治疗“大三阳”、“小三阳”及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研究。

  风湿科成立于1990年,当时由华明华、李秀华任科室正、副主任,以院制剂风湿正痛丸为主治疗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同时开展中医药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研究。1997年科室调整后,以郭庆常主任医师为学科带头人,刘维任科室主任,以中医药为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其它免疫系统疾病。并研治开发出风湿1号、2号酊剂、风湿膜剂及清痹片等中成药,用于临床,效果显著。病房开展关节腔内注射甲氨喋呤治疗关节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满意。科研上“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4项成果通过市卫生局填补医药卫生空白新技术成果鉴定。

  1990年起,肿瘤科以张金荣、张风海主任为学术带头人,贾英杰(1997年起任科室主任)、贾彦焘、田菲等为主要业务骨干,1997年起贾英杰任科室主任,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及中药对肿瘤放化疗减毒增效作用的研究,疗效满意。他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具有止痛、软坚、解毒作用的肿瘤外用制剂“化坚拔毒膜剂”,以及用于治疗中晚期肺癌的“利肺汤剂”、对放化疗具有增效减毒作用的“精灵汤剂”等,达到了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3、急症部

  医院迁入新院后,急诊科扩大为急症部,芦绍强任部长,刘淑珍、伊永禄任副部长,急症部下设急症门诊、观察室、急症病房并CCU,ICU,以及血液净化中心,糖尿病代谢中心,床位70张,人员27人。急症部CCU室设有先进的德国西门子监护仪一套,西门子900C呼吸机一台,美国心电监护起博除颤仪一套,急症门诊由原先单纯普内急症发展成为具有内外儿妇多学科的急症门诊结构。

  急症部综合应用临床各科抢救危重症技术,以针灸、中药、西药结合疗法为特色,各项医疗技术指标不断攀升,特色诊疗技术也不断丰富,心脏监护病房、血液净化中心均已形成专科特色。尤其是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开放“绿色通道”,首先予以针刺治疗,再予静脉溶栓,兼以中药等防治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的发生;对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阻滞病人进行安全、简单的床旁紧急心导管起博,降低病死率,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疗效显著,减少了患者对安置心脏起搏器的负担,专科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血液净化中心承担院外、院内收治的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钾、药物不能控制的水滁留及部分急性药物中毒、酒精中毒等患者的治疗,亦承担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规律性透析治疗,技术实施效果稳定,达到本市先进水平。1992年,急症部成为全国中医厥脱急症协作组天津地区组长单位,芦绍强教授任组长。1996年,急症部成为全国中医急症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4、儿科

  1990年儿科恢复病房,床位26张,陈宝义任科主任。经过几十年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以心肌炎、肾病、癫痫三个专病的学术水平已居于国内前列。1997儿科开设新生儿病房和一日病房,是国内中医儿科中第一个开设新生儿病房的,进一步扩大了治疗病种,同时一日病房的设立不仅方便了患者,在全国首创,而且为医院整合医疗资源提升服务内涵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1995年,儿科成为卫生部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儿科临床药理基地,李少川为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1999年,马融教授成为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1996年,中医儿科成为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发展学科。1997年,儿科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为全国中医儿科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1998年,儿科被评为天津市九五立功先进集体。1998年马融任儿科主任,孙希焕、刘玉珍任副主任,在将重点专病建设为心脏专科、脑系专科、肾脏专科的基础上又相继建立变态反应性疾病、小儿贫血、儿童保健、小儿女科等专病,1998年,马融教授当选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学会副会长。1999年,马融主任医师荣获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称号。

  5、国际康复中心(现综合治疗科)

  为满足大量患者(中风后遗症、脑瘫、软组织损伤、创伤性运动功能障碍等)对康复治疗的需求,1993年,医院将后勤连廊、部分辅助用房及大礼堂改建为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国际康复中心”。国际康复中心于1993年6月成立,天津市市长聂璧初为康复中心开诊剪彩,副市长钱其琛、陆焕生、政协主席刘晋峰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朱杰、于生龙等出席剪彩仪式。

  康复中心由孙外祖主任医师任主任、白俊海、张桂荣任副主任。国际康复中心装备了大量先进的康复器械,集中西康复医学精粹于一体,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化医疗康复场所,受到了国内外康复患者的欢迎。康复中心开设康复功能训练馆、药浴室、桑拿浴室、美容室、药膳厅。开展运动疗法、推拿、气功、药浴、桑拿浴、语言矫治、心理治疗、食疗等项目。康复中心采用康复功能训练为主,配合针灸、推拿、气功、中药药浴等多种治疗手段,对中风后遗症、脑瘫、截瘫、创伤性运动功能障碍,风湿性、类风湿性、增生性关节炎,各种软组织损伤等疾病的治疗康复取得满意疗效。1996年,又将附属楼二楼改建为康复病房,实现了康复病人的住院治疗,使康复中心的康复医疗功能更趋完善。

  6、外科部

  1990年,外科正式更名为外科部,下设4个二级科室,包括中医外科、中西医结合外科、痔瘘科、碎石中心,以及外科急症(1994年以后重新改称外科)。由张庚扬任主任,杜钰生任副主任,共有各级医生34人,病床52张,门诊开设疮疡、痔瘘、乳腺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以及普通外科、整形外科和泌尿外科。1999年起,宋阿凤担任外科部主任。

  进入90年代,随着碎石机、内窥镜、乳腺诊断仪、心电监护仪等先进设备的引进,外科的医疗业务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以糖尿病足坏疽为代表的专科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外科部已能开展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列腺电切术、动脉拉栓术等代表着现代高新科技的微创手术,病房床位使用率连年达标,接近100%。张庚扬、宋阿风参编的《中国针灸奇术》获得1998年天津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7、碎石中心

  1990年2月成立碎石中心,引进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BD88—2型体外波碎石机,开展胆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多脏器多部位的治疗项目、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痛苦小的特点。1994年碎石中心划归外科部管理。

  8、整形外科

  1993年10月成立整形外科,由贺凤桐任科主任,开展先天性缺损与损伤,后天性缺损与畸形,美容外科等手术,1995年并入外科。

  9、脑外科

  1994年3月开设脑外科,严学江被聘为科主任,主要开展脑出血局部抽吸术,大面积脑出血开颅术,对于先天性脑疾患如脑血管畸形、脑积水、脑发育不全均采取开颅手术治疗,有力地配合了针灸部中风专病的诊疗工作。1998年田桂杰调入任科主任,技术力量得到加强,他们运用先进的手术计划系统和立体定向仪在抢救脑出血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使脑外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将我院神经外科手术向微损伤手术发展。

  10、设立CCU室ICU室

  1991年开始,医院在急症部、针灸部、内科部、儿科、外科等科室先后设立了CCU室,在急症部还设立了ICU室,并不断更新设备,形成了对危重病人的监护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11、电脑中心

  1993年,医院设立电脑中心,开始实施电脑网络建设,各临床医、护、技、药科室逐步装备了电脑,初步实现了部分科室的电脑联网。1998年开始,医院开通了局域网,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医学信息交流。2004年3月,医院投资580万进行全院网络化建设,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医院。

  12、成立“国医心身中心”

  1989年成立男病科,刘鸿玺任科主任,1992年,在原男病科的基础上与心理卫生门诊合并,成立“国医心身中心”,邵文虎兼任科主任,开展男科疾病与心理疾病的诊疗工作,治疗手段由单纯方药保守治疗发展到方药、针灸、理疗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疗,全面提高了男性病和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当年日门诊量达300人次。对于慢性前列腺炎首创中药灌肠离子导入疗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前慢性前列腺炎、男性不育症、男性性功能减退、失眠症四种疾病已形成专科特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吸引了许多外地患者和国际友人前来应诊。

  13、扩大妇科为妇产科

  医院迁入新址后,妇科病床增加到30张,能够开展子宫肌瘤、阴式子宫切除、卵巢囊肿蒂扭转等妇科疑难手术和急症手术,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专科门诊疗效显著,技术水平居于全国前列。1997年,医院调入产科技术力量,扩大妇科为妇产科,开设产科病房,添置产床、手术床、暖箱、辐射床、胎心监护仪等设备,可以进行剖宫产、产钳助产、臀牵引助产等难产手术。同时儿科也成立了新生儿病房,共同承担产妇和新生儿的医疗保健任务。

  14、成立麻醉科、除痛中心

  1991年11月,在手术室麻醉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麻醉科,陈光华任科主任,聘请佟永生、赵玉庆为顾问,科室装备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局麻、全麻技术,高质量的完成麻醉任务。1998年,麻醉科与针灸部共同组建了“除痛中心”,杨金利任科主任兼中心主任,开展的中西医结合术后除痛新技术为创建无痛医院奠定了基础。

  15、内分泌代谢病中心

  1999年,为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内分泌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优势,又成立了“内分泌代谢病中心”。吴深涛任科主任,发挥中医药优势,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等内分泌疾病。

  16、特需病房

  1991年12月,医院在门诊四楼开设了特需病房,设病床70张由业务副院长邵文虎兼任病房主任,病房内设卫生间,配有空调、电话、彩电、冰箱等设备。病区还设立健身房、按摩室,小洞天酒吧为外宾高干提供了休息、娱乐和交流的场所。随着病人尤其是外籍病人需求的不断增加,1993年又追加投资,按星级宾馆标准将住院部5楼开辟为特需病区,新增床位50张。1999年,门诊楼加层建成新5楼,特需病房进一步扩大,至此整个医院病房床位数达到1045张。

  17、药剂部

  1990年医院迁入新址后,医院对药剂部实行二级科室管理,先后设置了饮片库(2个)、中成药库、西药库、调剂室、中西药发药处、中心药站、门诊便民药柜、煎药室、便民煎药处,并成立计算机房和临床药学研究室。1998年开始,药剂部与医院财务计算机系统联网,实行全程化微机管理,实现划价、收费一体化,方便了患者,使医院的经济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科室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较以往增加了4倍,人员总数增加至100余人。进入90年代后,药剂部重视科技发展,浓厚了科室的学术氛围,全科人员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20余篇,完成2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几年来,先后主办了53期临床药学通讯和21期药物通讯,密切了医药关系,博得了临床医生的一致赞许。1996年,成立“临床药学研究室”,胡国强任主任,并通过一级实验室验收。

  18、新药开发部

  新药开发部于1993年成立,负责我院的药品研究、开发、申报工作,胡国强任主任。新药开发部现设有三间实验室可完成药学、药理药效、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实验,承担国家药监局长毒复核实验,已通过GLP认证。目前已取得的国家批准文号品种6个,总价值2910万元,还有6个新药品种正在开发中。

  19、老年病研究室

  1993年,伴随着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的建立,针灸部成立了基础实验研究机构——老年病研究室,韩景献教授任针灸部副部长兼任老年病研究室主任。

  1993年6月,韩景献教授从日本京都大学成功引进了快速老化模型小白鼠(SAM),实现了国内此类模型零的突破。这是一种非常成功并得到国际公认的实验模型,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该鼠种不仅保持了原有品种的特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群体模型,为国内老年病病因学、治疗学的研究,提供了优良的实验材料,填补了国内医学实验动物种类的一项空白。我院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自身仪器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特点,充分开展老年病研究,取得大量科研成果,并有多项科研获奖,同时也为我院陪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博士生、硕士生。

  为进一步改善SAM鼠动物房的配套设施,医院于2002年投资100余万元兴建了达到屏障级标准的SAM鼠实验动物中心,占地200平米,并配备了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专业研究和管理人员,保证了SAM品系特征的延续及实验研究的进行。

  目前老年病研究室拥有仪器设备包括:穿梭箱、水迷宫、彩色高清晰度图象分析仪、恒温冷冻切片机、体视解剖显微镜、高速冷冻离心机、定量PCR扩增仪、荧光摄影显微镜、特种蛋白分析仪。老年病研究室已发展成为下辖行为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及快速老化鼠动物房,其中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

  20、中心实验部

  1991年,医院在原检验科的基础上,成立中心实验部,下设6个二级分科,全方位地开展常规临检、生化、细菌、血液形态学、病理、放免、免疫、微量元素、微生物及血流变等方面的检查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医院的检验诊断系统,先后引进宝灵曼-ES300酶免疫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原子吸收仪等仪器,充分满足了专科专病的临床诊断与基础实验研究工作,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大量具有国内国际水平的检查项目。

  21、病理科

  病理科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还是科研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人员配置上,更是技术力量雄厚,学风严谨,操作熟练。目前病理科部门齐全,为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现病理科分为病理技术室、病理诊断室、病理图象分析室、病理解剖室、病理档案室、动物实验室。

  病理科半自动石蜡切片机、冰冻切片机、病理图象分析系统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运用图象分析系统进行细胞、组织定量测量,核仁组成区(AGNOR)、细胞DN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定量分析,电镜酶细胞化学图象进行定量分析,被评为二级病理实验室。

  病理科几年来共完成市级以上科研课题l5项,获奖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有20余名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在这里完成课题。

  22、放射科

  放射科由X光室发展而来,1989年3月,我院在本市较早引进颅脑CT设备,同时在放射科成立CT室。92年又引进日本产4500TE体部CT,开展了头颅CT、全身CT的检查项目。1993年引进MR(LMW-400)磁共振成像系统,这在当时是天津市的第二台MR。

  1999年我院投巨资引进世界先进的高级临床研究型1.5T超导磁共振机,其除具有1.5T超导磁共振机的常规性能外,其全景一体化相控振线圈、超短磁体设计、承重200公斤的悬浮式检查床,以及众多的高级临床应用软件,如MR灌注成像、MR弥散成像、脑功能成像,等等,均居国内一流水平。MR弥散成像在发现超急性期脑梗塞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为临床诊断治疗的进一步深入发挥重要的作用。

  23、功能检查科

  1991年,针灸科电生理室、内科心电图室、心功能室并入功能检查科,李军任科主任。迄今已开设了心功能、彩色多普勒、B超、综合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室,拥有彩色超声多普勒仪、骨密度仪、肢体血流图诊断仪等先进仪器设备,总价值近1000万元,可以开展30多项无创物理诊断检查。

  24、内窥镜中心

  1993年,窥镜室独立成为内窥镜中心,拥有日产胃镜两条、日产气管镜一条结肠镜一条及全套内窥镜彩色显像系统,工作范围由单纯窥镜下检查扩大到窥镜下治疗及窥镜显像系统的日常检查,使医院的影像检查系统更趋完善。1999年,窥镜中心并入消化科,气管镜划归内科呼吸组。

  25、综合档案室

  1992年3月,综合档案室成立,当时仅有四五个破旧木柜,存档数不足200余册,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发展,综合档案室先后购置了密集架、铁皮柜、办公桌、计算机,提升了办公自动化水平。同时档案室实行统一装具,将各门类档案集中管理,在“三级甲等医院”评选活动中,档案室工作获得满分。2001年档案室顺利通过人事档案升级达标验收,配合天津市档案馆完成了石学敏院士名人档案。目前档案室保存人事、文书、科研、技档、医疗仪器等十余个门类档案资料6000余册,为我院医教研发展做出贡献。

  迁入新院后,为各科室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医院先后引进更新了一大批诊疗仪器设备。现在这些设备不但做到了西医医院有的我们有,西医医院没有的我们也有,有些设备的先进性已进入国际、国内的先进行列,完全能够满足临床与科研工作的需要,从根本上结束了只靠“望闻问切”诊断疾病的历史。

  目前,医院共设临床部科30余个,有针灸部、内科、急症部、儿科、脑外科、心外科、中西结合外科、西医科、肾病科、呼吸科、血液科、肝胆科、心内科、内分泌、风湿科、消化科、针灸特需、内科高干、妇产科、骨伤科、推拿科、眼科、皮肤科、耳鼻喉科、麻醉科、口腔科、矫形科,以及国际康复中心、国医心身中心、内分泌代谢病中心、除痛中心等。医院的年门诊量已连续14年超过100万人次,病房床位使用率连续10年达到100%以上。中医治疗率、治愈好转率、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等各项医疗技术指标均连年达到或超过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手术量也逐年增加,年均手术台数达到1500余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化建设专版
主 审: 于铁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