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28日天津国际医疗康复中心落成,国内外嘉宾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医一附院事业再创辉煌。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庆生、天津市副市长俞海潮、德国巴伐利亚州议员考拉特.考普勒、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院长石学敏为天津国际医疗康复中心落成暨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建院45周年庆典剪彩。
国际医疗康复大厦的落成,使我院的就医环境和配套设施设备又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为医院的第二次腾飞创造了基础条件。
(一)国际医疗康复大厦的建设
为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医院对自身进行更新和改造的工作一直就未间断,包括投入巨额资金增设床位、添加设备、引进人才、增加科室布局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天津国际医疗康复中心”项目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天津国际医疗康复中心”作为天津中医一附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发展一附院中医药优势,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的不同需求,以适应国内国际医疗市场的需要。
1995年“天津国际医疗康复中心”项目在天津市立项,并在国家计委备案。由于某些原因该项目性质和合作伙伴三次发生变化,导致项目始终未能上马。为尽快将项目上马,医院果断决定自筹资金建大厦,1998年10月5日,康复大厦筹备处正式成立,并立即投入筹建工作。大厦筹备处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理了市计委、建委、教委、消防局、规划局、人防局、市配套办公室等二十个委、办、局的变更手续,与此同时对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了投标定标工作。1998年12月24日,康复大厦顺利破土动工,经过施工单位、监理部门和筹备处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大厦主体1999年11月3日成功封顶。随着工程进入冲刺阶段,在既要抢时间,又要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院领导每天召开现场负责人会议,检查指导工作,各级领导也多次亲临工程一线提出合理化建议,配合工程建设,从最细微处体现了一附院人的凝聚力。
天津国际医疗康复中心座落于天津中医一附院院内西北角,总建筑面积22380平方米,高度49.95米,大厦主体建筑为一栋现代派的高层综合性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十五层,局部十七层,通过二楼连廊与一附院现有住院部相连接,大厦整体为一长方形并通过部分弧形立面使大厦造型富于变化,结构错落别致,与医院原有建筑的风格和造型相得益彰。
天津国际医疗康复中心旨在弘扬祖国传统中医药学,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疗事业,为国内外人士提供独特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并进行康复医学技术开发与研究。由于康复大厦定位于高档病床的开发,主要面对外宾,在津工作、学习的外国人员,国内离退休老干部及高收入者,因此,大厦内部集医疗、康复、娱乐休闲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于一体,装修高档,布局合理。大厦内的配套设施先进齐全,设中央空调、程控交换机、集中供氧系统(包括负吸系统)构成现代化的康复医疗设施。一、二层主要为诊室、治疗室、医技科室、药站、洗浴中心(包括药浴、按摩、桑拿等服务)及健身房;三层设手术室(包括心外、脑外、普外等手术室)及ICU室,五层部分为行政办公区、会议室;顶层设2间大教室,配备有先进的电化教学系统,供中外学生教学使用;其他各层均为普通病房及高级病房,共计240套,设病床650张,标准病房(含3~4张床)183间,二间套高级病房5l套,三间套高级病房6套,各病房均装配卫星天线、综合布线网络,各病区装配呼叫系统,各病床配有环行吊顶式输液架,为患者提供舒适优雅的就医环境。各病房均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生活设施,配有卫生间、电视、电话及不同档次的家具,三间套高级病房配有网络电脑终端,提供上网服务,以适应不同阶层患者的需求。
天津国际医疗康复中心作为国内首家定位较高的医疗康复机构,是以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为大股东,采取向职工借款的融资入股形式投资兴办的国际性医疗康复机构。大厦以自筹资金方式建设,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将职工利益与医院紧密联系起来,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位效益与职工切身利益无关的格局。康复大厦运转当年就产生效益,病床使用率超过100%。同时大厦的开诊使医院病床总数达到1300张,使我院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医医院。
国际康复中心不仅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思路,而且采用了精简、高效的管理方式,实行大厦董事会统辖下的总经理、院长负责制,石学敏院士任董事长,丁悦慧任总经理,王素文、王丽达任副总经理。大厦下设医疗部、护理部、行政部三个部门,共配备工作人员350人。医疗部集中医传统康复手段与西医先进诊疗手段之精华,下设针灸、骨伤、推拿、脑外科、心外科等临床科室,拥有各级医师116人;行政部包括管理人员(行政人员)24人,负责日常大厦管理工作;护理部包括各级护师及护士210人,为患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引进新学科
1、创立心血管外科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冠心病及大血管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发展,心血管外科的水平也在迅速提高,因此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成为心脏外科手术的主流项目。
目前全国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绝大多数集中在北京,每年在北京完成的心脏直视手术达5000~6000例。此外,上海、西安、沈阳等心血管外科基础较好的城市,技术水平也有了全面提高。
作为拥有千万人口的天津,心血管外科虽然起步较早,但目前每年仅能完成数百例心脏直视手术,且质量亦不尽人意。因此,院领导在新世纪之初,作出了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筹建心血管外科。为此,医院从北京引进了具备丰富心血管外科诊疗经验的张健主任作为心血管外科学术带头人,并配备熟练掌握各种手术体外循环技术的灌注师和专职监护医师及相关护理人员。成立专科病房及体外循环准备间、手术室、监护室(1CU),配备百极净化装置、中心供氧和中心压缩空气装置,并引进体外循环机、高速往复锯、疝气冷光源、自体血回收机、多导监护仪、呼吸机等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
2001年3月心外科正式成立,3月20日成功完成第一台心脏直视手术。此后又相继开展了冠脉搭桥、法式四联征、复合性先天性心脏畸形、腔镜配合下心脏瓣膜置换、动脉导管结扎等高难度心外科手术。2002年5月1日,我院心外科向社会献爱心,无偿为6名特困心脏病患者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截止2004年6月,心外科已完成手术70台,其中特级手术50台,手术难度、成功率、手术量均呈稳步上升趋势,目前我院心外科在天津乃至全国的影响逐步扩大。
2、建立介入中心和新的手术室
2002年,我院介入中心引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等先进设备,医疗工作步入正轨。介入中心以开展冠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脉支架、脑动脉瘤栓塞术、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经皮血管成型术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非血管疾病与肿瘤的诊断治疗工作。2002午2月26日至2004年5月25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加支架、起博器安置术、射频消融、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脑动脉瘤栓塞术、脑血管支架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共完成手术337台。介入中心工作的开展,标志着我院整体实力再上台阶,使我院成为名副其实的既有中医特色,又有较高现代医疗水平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学中心。
2002年6月,新厦手术室投入使用,手术室配备百极净化装置中心供氧和中心压缩空气装置,拥有体外循环准备间、体外循环机、高速往复锯、疝气冷光源、自体血回收机、脑显微镜、间盘镜系统、关节镜系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等一系列先进的仪器设备,使我院手术室硬件水平居于全国前列,能够进行心外、脑外、骨科、介入等各种大型复杂手术。
(三)临床和技术科室的进一步调整
2000年,从内科独立出的心内科、风湿科扩大了病床,同年心身中心和内分泌科也建立病房。 2001年,肿瘤科、内科特需病房从内科独立出来分块管理,使内科病房从200张床扩充至400多张,各科积极筹措扩大病源、突出专病建设、专家门诊和专方专技的探索,在增加病床的前提下同步提高了病床使用率,使以前难以想象的事情在辛勤的工作中变成了现实。2002年,我院单列式中医内科医院正式成立,由内科管委会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张伯礼教授任管委会主任,陈大权、尹新中任管委会副主任,下设心内科、肾内科、呼吸科、血液科等十个一级科室,为各科室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肿瘤科通过“内挖外引”全方位引进技术和人才,促进学科发展。采取口服、静脉、外用中药及针药并用、中西并举的方法,针对肺癌的不同病理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形成对肺癌的一整套立体化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存时间,使原来只有晚期肿瘤病人才来中医院的临终安慰性治疗,变成现在中、晚期肿瘤病人寻求中西医结合正规化根本性治疗,肿瘤病人占肿瘤科床位率由过去的15%发展为现在的80%。
风湿科从提高诊断水平人手,提高治疗效果。2000年在中心实验部的配合下,引进抗双链DNA抗体、抗ENA抗体的检测项目,使检查项目、诊断标准和国际接轨。如红斑狼疮病人原来只有到晚期出现脏器损害时才能确诊,现在开展抗体检测后早期就能确诊。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上突破传统的祛风胜湿散寒通络的治疗方法,改变为清热解毒、散风去湿、活血化瘀法。
骨伤科充分发挥中医正骨手法的技术优势,采用手法、中药、手术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法治疗脊柱关节疾患及创伤。2000年以来又开展了股骨颈骨折螺纹空心钉内固定术、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游离皮瓣植皮减张术等5种新的手术技术。2001年,骨伤科在运用关节镜系统进行关节镜微创手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的基础上又引进间盘镜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微创手术治疗。2002年,骨伤科又引进国际最新一代等离子消融系统,将其与微创关节镜结合具有术后康复快,无反应性疼痛的特点。同时骨科还充分运用椎间盘镜技术,将脊柱微创手术治疗与传统的中医疗法紧密结合,在腰椎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2002年6月至2004年4月骨伤科共进行374台手术,其中甲级手术251台,手术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推拿科对发病率较高的颈腰椎间盘脱出症的传统疗法进行了大胆改进,将原来一经确诊即采用的综合疗法改为根据不同的临床分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如急性疼痛期手法上以舒筋通络为主,辅以中药膜红外线照射,纯中药熏洗热敷;活动障碍期以理筋整复手法为主,佐以循经配穴拔罐,电脑递进变换式牵引;恢复期在理筋整复手法基础上加上活血化瘀为主的手法,指引患者进行颈腰椎康复操的锻炼。
消化科自1999年引进七项新技术以来,2000年又引进7项新技术,其中内镜下胃窦12指肠良性狭窄支架植入治疗技术治愈了一名因服用“洁厕灵”致胃窦糜烂、幽门狭窄的患者,为天津市首创。内镜下食管良性狭窄支架置入术、内镜下局部微波及记忆合金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喷门癌狭窄等新技术不仅填补了我院的技术空白,而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外科自2000年又开展了10余种新手术病种,其中直肠癌根治及盆腔清扫术为天津市首创,开展的胸腔闭式引流术、全胃切除术、肝破裂修补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手术难度越来越大。腰交感神经节切除、静脉改动脉、自体静脉血管移植术、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术、动脉自体血管移植术和动脉内膜剥脱术等血管外科手术不仅填补了我院技术空白,而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推动外科医院形成,2002年3月,医院将外科部分为中医外科和西医外科,规范两科收治病种,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责任,严格管理。在发挥糖尿病足坏疽、乳腺病等中医特色专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泌尿外科、血管外科、腔镜外科,将外科建成中西医特色突出的大型科室,向外科医院过渡。
病案室作为辅助科室随着医院规模的发展,其作用正在逐步扩大,2001年病案室实现计算机管理,为医保病人提供查询病人费用情况的服务,为医疗保险的理赔提供服务,为医院重点学科提供病人的监测信息。病案首页的监测信息自2001年向中管局上报汇总,2002年,我院荣获国家中管局监测医疗质量十佳企业。2003年病历年归档数14836份,2004年病历月归档数达1400份,随着医院网络化建设,电子病案管理系统的开发,病案室病案在不久的将来将实现无纸化管理。
医院水平的衡量不仅是人才的衡量、还要看他的设施设备的水平,放射科在医院建设中始终是大投入的科室,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上千万,我院在仪器设备的引进方面向来敢于投入,继1999年引进世界领先的西门子1.5T核磁共振后,又于2002年成功引进CR,其数字成像的高清晰度大大弥补了普通X光片模糊不清,容易误诊的不足,显著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2003年我院又投巨资引进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16层螺旋CT,使我院放射科的仪器设备水平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为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四)临床学科不断发展
随着各临床学科的不断发展,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1月28日,针灸学科被国家教育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重点学科;2002年3月20日,我院针灸学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内科肾病学科、中医内科心血管学科为中医药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单位。2002年4月我院针灸部、儿科、肾内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重点学科。
多年来我院坚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方向,先后培养了几千名本科生、进修生、硕士生、博士生。截止到2004年6月,我院现拥有12个临床教研室,博士点包括针灸推拿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博士生导师14名,他们是石学敏(1987)、韩景献(1995)、周继增(1995)、黄文政(1997)、于铁成、赵建国、李平、王舒、杜元灏、马融、曹式丽、曹克光、张庚扬、金季玲。硕士点包括: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老年病学、中药学十个学科。硕士生导师50人,有针灸专业:石学敏、周继增、韩景献、李平、王舒、杜元灏、赵建国、来丽萍、孟智宏、郑健刚、李妍、韩艾、卞金玲、赵红、仝桂兰。推拿专业:王金贵、张宏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郭德安、方文言、高树培、焦连亭、杨强、杨静、何锦华、孙希焕、郝瑞芳。中医内科:牛元起、黄文政、陈大权、曹克光、贾英杰、毛静远、梁平茂、吴深涛、刘维、张军平、杨洪涛、曹式丽、邵凤珍、王耀光、贾彦焘、郭利平、王强、刘贵颖、尹新中、杨文华、汤毅、刘文全、王慧、何永生、臧力学、张庆荣、颜红、段可杰、刘新桥、马洪杰、王嚞。老年病:刘庆忠。中医外科:张庚扬、宋阿凤、何福山、王军。中医妇科:金季玲、夏阳、朱颖。中医儿科:马融、胡思源、李新民、任勤、刘虹、李宝珍。中药学:李进、胡国强。
(五)针灸学科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学科
针灸部保持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的优势,努力提高脑血管疾病超早期诊断治疗水平,继续扩大治疗病种。2001年11月22日,石学敏院长和韩景献常务副院长在中央电视台二台《健康之路》录制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题的节目后,受到全国各地患者的广泛关注,咨询电话络绎不绝,许多患者慕名而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十大科技推广项目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学习班自2000年7月开办第一期以来,目前已开办多期,不仅使“醒脑开窍针刺法”得到普遍推广,而且使一附院及针灸部在国内同行中扩大了影响。
2000年,针灸部又开设山东、浙江等3个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截止2004年6月,全国共建有26个针灸临床研究分中心。2001年,我院针灸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2年,我院针灸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针灸学科唯一重点学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经过天津市卫生局充分论证,2002年3月27日,经天津市卫生局批准在我院正式成立天津市针灸研究所。2002年4月,我院针灸部被批准成为针灸项目博士后工作站,9月,一名针灸项目博士后进站。2000年10月,韩景献教授在天津市卫生局主办的“天津市卫生行业第三届十佳医务工作者”活动中被评为“十佳医务工作者”。2002年12月,我院韩景献教授被卫生部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六)石氏中风单元的确立和推广
“石氏中风单元”是石学敏院士集四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大量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将石学敏院士创立的国家新药“丹芪偏瘫胶囊”、治疗中风病“醒脑开窍”针法及“康复训练”、心理治疗、饮食疗法、整体护理等特色疗法总结整合而成,是石学敏院士完整的、规范系统的、在我院成功应用的中风病治疗方案。
2003年9月,“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科技推广项目。2003年9月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次分会暨中医药博览会上,我院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11家全国媒体向全国及海外正式推广。2003年12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华医药栏日报道了石院士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国内外多家机构纷纷要求引进该疗法。围绕该项目的推广实施,在石院士主持下已举办9期“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培训班,截止2004年6月,在天津市已成功举办9期,并在北京、广东、山东、河北唐山、河南举办培训班,在天津市共培训外地各级医师155名,外埠培训400余人,现已形成每月一期培训开班,学员踊跃参加的局面。
在“石氏中风单元疗法”的推广实施过程中,我们及时跟踪推广效果,通过调研、经验总结、教训分析、及时调整,制订有针对性的推广策略,保证“石氏中风单元疗法”保质保量的推广应用。截止2004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共建立专科合作单位近百家,遍及20个省、直辖市,已形成遍及全国的推广网络。
(七)科研成绩斐然
自我院开诊以来,国家、部、省市、局级立项科研课题160项,取得科研成果171项,获奖116项,专利6项,出版著作100余部,论文5000余篇。在全国医务界树立了很高的学术地位。
(八)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
随着康复大厦的投入使用,使我院在国际国内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许多外商主动与我院洽谈合作项目,海外医疗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0年,我院与日本小山田纪念医院、德国巴登比恩巴赫、斯图加特诊所等签署友好合作意向,与新西兰保康中医药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华新传统中医诊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同年,我院与亚洲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在香港注册成立“石天药业国际有限公司”,将我院200种院内制剂运往香港销售,在香港名中医城开设针灸、推拿、心内等8个培训中心。在香港成立第一所中医医院,石学敏任院长。2001年10月1日,我院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市共同投资的“中医诊疗中心”落成。
(九)石天药业集团通过GMP认证
石天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十年的发展现拥有两个厂区,总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在册职工216人,中高级职称人员30余名,生产的150余种制剂涉及内外妇儿皮眼骨等各临床科室,2003年企业年收入达到2052万元。
2000年我国实施制药企业强制GMP认证,为建立规模化的商品药生产基地,集团董事会决定改扩建企业GMP车间,实施企业GMP认证。在集团董事会领导和各级管理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建立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订培训制度,确立规范的操作规程,并将产品生产、质量纳入规范化管理。2001年底GMP车间顺利竣工,集团厂区一次通过了国家药监局GMP认证中心组织的认证,成为天津市110家制药企业中,第4家通过认证的中药制药企业。2001年9月,“丹芪偏瘫胶囊“获得国家新药证书,这是我院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新药,是在各级领导支持下,全体研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重大成果。目前集团已完成8个仿制品的研究开发工作,4个品种将于2004年获得国家新药证书。
(十)完善管理,推动社会医疗保险工作顺利进行
2000年8月,我院成为天津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首批指定医院,这对于我院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院领导十分重视医保工作,不仅在思想观念、组织实施、具体落实等各方面充分准备,而且成立医保办公室统筹具体工作,将出台的医保政策和规定印制成册,对全体医护技人员进行培训,使全体一线职工对医保政策都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
医院首先从管理上入手,健全医保组织,实施院科两级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各科内审员在科内的把关作用,结合医保管理网络,使医保病人从就医到费用申报,拒付自查及整改的全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针对我院临床科室多,情况复杂的特点,我院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对共性问题规范化管理,对于个性问题,采取医保办、临床技术科室与市医保部门进行沟通的办法,逐项落实具体工作。此外,我院还加强了医保信息反馈和数据整理工作,随时掌握医保病人的在院情况、医疗指标完成情况、拒付情况等,科主任及内审员对这些信息及时分析予以反馈,保证了医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2001年11月天津市的医保工作全面展开,截止2003年12月,我院共收治医保住院病人14746人,发生总费用156915785.73元,拒付比例全市最低,受到市医保部门的好评。在卫生局组织的医保工作年终检查评比中,我院被评为“天津市卫生行业医保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天津市卫生局2002年度医保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十一)抗击“非典”
2003年上半年,一场百年不遇的“非典”疫情席卷神州大地,民心浮动,人人自危,在祖国和人民生命处于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白衣战士义无返顾的冲到了抗击“非典”的最前线。4月12日,我院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教卫工委、市卫生局的要求,在医院领导的带领下迅速完善各项制度落实防治措施,制定我院防治非典工作预案,成立医院非典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石学敏、晋南征,副组长:韩景献、董燕庆,成员:马融、张露凡、张洪鹏、丁悦慧、王玉民、赵建国、董式辉、赵文吉、曹树军、陈玉兰、刘梅华。防治非典专家委员会西医专家组:组长芦绍强,成员包括:罗利、刘贵颖、赵建国、刘新桥、孙希焕、杨锡燕。中医专家组:组长马融,成员包括:陈宝义、刘鸿玺、李一卿、刘贵颖、米春辉、孟智宏。
为加强我院与医疗队的联系,掌握队员的生活身体状况,医院成立慰问协调小组、外派医护协调小组协调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使他们专心抗非典。慰问协调小组:组长吕志安,成员包括:曹素纯、纪学珍、刘玉珍。外派医护协调小组:组长陈玉兰,成员包括:曹素纯、纪学珍、董式辉。特别协调管理员:曹素纯。
4月15日,医院成立发热门诊,在短短24小时内做到人员落实、设备到位、并初步设立鉴别诊疗方案。发热门诊自开诊以来共接诊患者516人次,留观110人次,专家组会诊10余人次,为我院乃至全市的抗击非典工作做出了贡献。发热门诊主任罗利,副主任孟智宏,医生组成员包括:梁平茂、王熠、刘滨、刘旻、刘玉庆、郭卉、周正华、李彬、李红、姚芳、何永生、牛红月、王玲、胡淑萍、李兰、李英鸾、魏小维、陈亮、周艳丽。护理组成员包括:齐彦春、曹新丽、石继莲、刘秀梅、王金清、于军、张建春、孙俊满、孙华峰、逄妍、谭莹、常明梅、刘伟民、张少珩、寇丽萍。财务组成员:张宏、尚秀兰、谢晓梅、陈岩、杨欣、穆爽、刘悦、杨利人、冯庆龙。放射组成员:邓洪年、杨德才、张强。药剂组成员:谈凌、尹金刚、秦义红。实验组成员:蔡刚强、张立、陈化禹、焦连亭。
同时我院积极响应号召,组织选派精兵强将鼎力支持我市抗非典工作,2003年4月25日至5月23日期间,我院先后选派五批68人次的“抗非”医疗队深入我市传染病医院、肺科医院等抗非一线。从开始的小规模单独作战,到后来成建制承担整个病区的工作,反应了我院医护人员高超的医护水平和过硬的思想素质。在精心诊疗SARS病人的同时,我院医疗队员充分发挥中医药诊疗特色和优势,积极收集第一手资料,针对非典型肺炎的不同病理阶段研制协定处方,在中医治疗SARS病人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为天津市乃至全国抗击“非典’作出了突出贡献。
红区医护人员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感染着周围的人,广大一附院人在全力支持天津市抗击“非典”战役的同时还努力搞好自身医疗工作,药剂部门请有关专家制订方剂,迅速组织货源煎制预防汤剂,全体人员昼夜奋战解决临床和医疗队急需。设备科积极购入呼吸机和血气分析仪等仪器设备供抗非典专用,后勤部门根据上级提出的方案及传染科规范改造发热门诊,物资科紧急购置和储备足量的医疗防护用品,洗衣公司连夜赶制刷手衣、口罩,工会组织全院职工为一线医护人员捐款共收到1451人计61119元的捐款,宣传信息办将医院有关抗击非典的信息及时以文件、简报的形式通报上级部门和全体职工。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所有中医一附院的同志都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特别是抗非一线的医护人员更以突出的表现和超凡的业绩丰富了一附院的内涵。他们是红区的战士,他们是和平年代的英雄,他们让南丁格尔的提灯更加灿烂,让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更加铿锵,请记住这些人的名字:马鸿杰、张国丽、董丽、尹新中、赵远红、崔颖、林静、郭青梅、李梅、吉春玲、张莉蓉、董春丽、张军平、汤毅、贾彦焘、来丽萍、张建立、叶宝霞、吴敬、王敏、左强、许蔷、夏毅、田艳萍、宫欣茹、郭玉红、郎秋枫、陈颖、王琪、韩红梅、赵欣、王玫、王蕙嫒、史娟、王书霞、邢维、谯振玉、赵坤、汪亚男、马融、刘新桥、吴深涛、王耀光、李新民、郭利平、张春红、孟智宏、施伯安、刘福占、李维维、张健、赵娟、张沛、陈颖、陈宁、王雪梅、马洁、邵静、孙蔚、刘霞、陈曦、王蕊、周新、万娟、王亚峰、丁宪韦、王艳、赵建国等68人。
急症部刘新桥、针灸特需病房来丽萍博士因其在抗击“非典”期间的突出表现荣获卫生部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中组部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我院赴传染病院甲二区医疗队被市总工会授予十五立功集体荣誉称号,我院工会被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授予抗击非典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非典”期间全院职工团结一心,努力工作,使我院日病床数始终保持1100张以上,做到防治“非典”和医疗工作两不误,在全市卫生系统中独树一帜。
(十二)医院获得的荣誉
完备的医疗教学科研系统、强大的技术力量、科学化的医院管理思想为我院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2000年,我院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2001年,我院荣获首批“明明白白看病百姓放心医院”;2001年,我院被市政府确立为“天津市三大医疗中心”,为我院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02年,全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年终质量检查评比中,我院总分第一。在全国百姓放心医院第二主题活动中,我院获“医疗优质高效百姓放心医院”。2000年石学敏院士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1年,石学敏院士获求是科学进步奖;2002年6月,张伯礼教授被国家人事部评为“科学技术突出人才”;2002年6月,我院张伯礼教授、韩景献教授被卫生部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2年10月,韩景献教授获天津市卫生局主办“天津市卫生行业第三届十佳医务工作者”评为“十佳医务工作者”。“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2003年度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