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
中国古代的医家本草之书,上自神农所传,就只有365种。在梁陶弘景时修本草,本草数量亦没有增加。至唐朝,苏恭增加114种,宋朝刘翰又增120种,到了掌禹锡、唐慎微诸先生,先后增补,加上以前的共1558种,当时认为已经算是完善的。然而,李时珍认为,品数太烦多,名称也太杂,有时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他以为这样是不正确的。于是“穷搜搏采、芟烦补阙”,历经30年,阅读的书籍八百余家,书稿订正三次而著成《本草纲目》一书。
《本草纲目》增加药物达374种,分为16部,合共52卷,首标正名为“纲”,其余各附释为“目”,以补足与纠正药物的原资料。次以集解,辨疑正误,将出产形色等详细说明也。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当作本草的体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原序中自述,读古书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样,“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一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中,增删考证而著作成功的。当《纲目》书著作将成,要贡献朝廷之时,李时珍已经76岁了,也自己预见了将死时期,果然很快地“遽卒”。李时珍在未逝前,写了一个上书表遗给其子建元,命他送与皇帝。
没多久,神宗万历年间,诏修国史,命令中外贡献四方文籍,建元将父亲遗表及本书《纲目》献予。天子嘉许,朝廷命礼部誉写,分两京、各省布政刊行,从此“士大夫家有其书”。本草之学从这以后才算是集大成了。李时珍遗书上皇帝的表,大略是说:历代,经久远年代后,许多的药物有同物不同名的,有同名不同物的,有难以辨识的,有些分类不对的,有些药物有毒却和那些无毒的药形态相似,增加采药困难,这都影响治病的效果。还有些历代发现的新药,以前的书中还未记载,于是增补、订正了许多药物。旧籍记载的1500多种,在《本草纲目》书中,增加374种。分为16部,共52卷。根据药物的“正名”为纲,而“附释”的则为目;再加上以集解、辨疑、正误,详细的将其出产地、药物的气味、主治都记载于书中。著作本书的参考书籍非常多,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只要有攸关者,都收掇在书中。虽然称之为医书,实际是将万物以及药物的理讲明了。希望皇帝能“特诏儒臣补注,成昭代之典”,如此,本书便能成为指导医生们使用的很好的参考典籍。
《本草纲目》问世后,很快在中国流传起来,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已经被全部或部分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俄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至今仍是一部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古代科学文献。李时珍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对本草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宣传信息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