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医林聊斋 |
舶来的中药 |
2024年06月14日 |
于铁成
唐代戴孚志怪小说《广异记》中有一个“诃黎勒”的故事,讲的是唐开元年间,封疆大吏高仙芝攻伐大食国(大食是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得到了一种东西叫“诃黎勒”,“长五六寸。初置抹肚中,便觉腹痛,因快痢十余行。初谓诃黎勒为祟,因欲弃之,以问大食长老,长老云:‘此物人带,一切病消,痢者出恶物耳。’” “诃黎勒”,外形似橄榄,黄棕微皱有光泽,是一种使君子科落叶乔木的果实。具有涩肠敛肺,降火利咽的功效,常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肺虚喘咳、久咳不止、咽痛音哑等症。无独有偶,唐代文人包佶曾经接收友人相赠的诃黎勒叶,治好了自己的病,因而作“抱疾谢李吏部赠诃黎勒叶”诗:“一叶生西徼,赍来上海查。岁时经水府,根本别天涯。方士真难见,商胡辄自夸。此香同异域,看色胜仙家。茗饮暂调气,梧丸喜伐邪。幸蒙祛老疾,深愿驻韶华。”看来“诃黎勒”是一种治疗效果不错的药物,唐朝时还显得很珍贵。
这个药名听起来很怪,其实 “诃黎勒”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可见这味药不是中国本土的原产。李时珍则认为本品之名来自梵语(古印度语),意为“天主持来也”。
在中医中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不少中药是从海外舶来的“移民”,其中有的入乡随俗改称中国名字,如胖大海、乳香、番红花、胡桃仁等,有的则依然保留外国的名称,所以听起来名字显得怪怪的。随着舶来药品的增多,中医将这些药称为“海药”。晚唐时期有一位文学家叫李珣,字德润,生活于九、十世纪,少有诗名,尤工词,是“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李珣祖籍波斯,其先祖隋时来华。唐初随国姓改姓李,安史之乱时入蜀定居梓州。他家祖上卖香药(即海药),他的弟弟李玹,字延仪,人称李四郎,喜游历,好摄生,尤以炼制丹药为趣,倾家之产不计,以鬻香药为业,曾为王衍的太子率官。受家庭熏陶,李珣参考古籍几十种,撰写了《海药本草》6卷。该书是一部专门记载外来药物的专著,收载海外药物124种 ,每味药都从形状、产地、真伪、优劣、性味、功用、主治、用法等多方面详加介绍,对中外医药文化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现在中医治疗跌打损伤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乳香”和“没药”,乳香是漆树科植物粘胶乳香树渗出的树脂,主产于希腊、土耳其及地中海南岸地区。没药不是没有药的意思,而阿拉伯语的音译,翻译成中文就是“苦的”。在阿拉伯、埃塞俄比亚和东非索马里海岸生长着一种矮小的灌木,其外皮和木质都有浓烈的香味,树干和树枝会自然地渗出树脂,树脂的味道苦涩且有点刺激,可以用作止血的药物。若与酒调和饮用,可达止痛的功效。基督教《圣经》说:耶稣被钉十字架时,有人“拿没药调和的酒给耶稣,他却不受”,从而说明没药在遥远的时代就已经被人们认识而使用了,李珣的《海药本草》向中国介绍了这两种来自海外的药物。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中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从今阿拉伯世界带回许多药用植物,如石榴、胡桃、胡瓜、苜蓿、蒜葫、胡荽、西瓜、无花果等。后汉马援‘在交趾,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后带回薏苡仁等。《后汉书·大秦国传》:‘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是今日常用中药苏合香传入之最早记载。如此等等,丰富了我国本草学宝库。”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