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医林聊斋 |
中药的药引子 |
2024年06月14日 |
于铁成
《西游记》第七十八回“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来到比丘国,“到通衢大市观看,倒也衣冠济楚,人物清秀。”只是家家门前都悬挂一个鹅笼,悟空变作一个蜜蜂儿飞进鹅笼,发现里面都有一个五六岁的男童,“有的坐在笼中顽耍,有的坐在里边啼哭,有的吃果子,有的或睡坐。”颇感奇怪。经过询问得知,原来比丘国王受到妖女的迷惑,纵欲贪欢,弄得精神瘦倦,身体尫羸,饮食少进,命在须臾。国王又听信了妖精变化的道士的鬼话,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男童的心肝做药引子配药。这个故事听起来确实让人胆寒,竟然会有这样的药引子。《西游记》讲的是神话故事,无独有偶,暴虐荒淫的人间皇帝也有这样的事情,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听信了道士邵元节的谎言,要炼制所谓的长生药“先天丹铅”,需要用十三四岁少女初次月经的经血做药引,那些被搜罗进宫的女孩子被折磨得骨枯髓竭,面无人色,身无人形,乃至早早夭折,成为宫中冤魂,宫女们实在忍受不了这种残酷的折磨,终于爆发了杨金英等十几个宫女企图勒死皇帝的“壬寅宫变”。上述这些所谓的“药引”都被那些江湖术士歪曲和妖魔化了,使中医原本使用“药引”的作用蒙上了荒谬迷信的污垢。
中药中的药引,其实是中医“君臣佐使”处方配伍中的使药,药引是引药归经的俗称。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以及中药学的发展,如同中医学的发展一样,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的实践过程,通过对大量药物使用的经验,逐步形成了药物归经的理论。金元时代,随着医学的发展,推动了药物学的研究。著名医家张元素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补泻等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述,并撰成《珍珠囊》一书,书中最早创立了药物归经学说,其中包括了引经、使药等说法,进一步丰富了药物归经的理论,对处方用药确有很大帮助。通过药物归经,系统归纳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进一步明确了药物作用对脏腑组织器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为临床辨证论治,选择用药,合理组方,提高疗效,提供了更丰富的药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比如中药白芷、藁本、柴胡、吴茱萸皆治头痛,但白芷入阳明经,故阳明头痛选白芷;藁本入太阳经,故太阳头痛选藁本;柴胡入少阳经,故少阳头痛选柴胡;吴茱萸入厥阴经,故厥阴头痛选吴茱萸。如果为了治疗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所需的药物在“归经”上并不属于这一经,那就需要用“引经药”,也就是药引子了。“药引”犹如导游,将诸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进行针对性治疗。所以历代中医都非常重视“药引”的作用。
现代中医用药也常常使用一些引经药,而且这些药往往都很容易找到,所以有时在处方之外嘱病人自行添加。比如治疗风热感冒的“银翘散”,需要用芦根煎汤送服,芦根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按药物归经可以入肺经,而感冒通常都是肺卫受邪,所以用芦根汤可以起到引经的作用。治疗风寒感冒、恶风恶寒,用生姜、葱白作药引,更有利于发散风寒;治疗脾胃虚弱,在配方中加几枚大枣,更能达到补中健脾的作用等。治疗头面部疾病,常需用一些可以“引药上行”的引经药,如桔梗等;治疗下部的疾病就需要一些“引药下行”的药引,如牛膝等。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