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医林聊斋
漫谈中医灸疗
2024年06月14日
于铁成
 
    现在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常识,着凉了肚子痛,怎么办?找个热水袋,或者热宝,放在肚子上捂一捂,一会儿就好多了,这种方法中医称为“熨“法。《黄帝内经》说,这种方法产生在中国北部寒冷地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灸焫是用火烤身体的某些部位,也属于“热”疗的方法。
    现在我们所称的“针灸”,实际上包括了“针”和“灸”两种治疗方法,从中国医学的发展来看,灸法要比针法早得多,因为针是在冶炼技术成熟以后才开始有的。而且灸法对中医经络学说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1973年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在出土的帛书中,记载了经脉灸法的就有3篇,是目前发现的《内经》以前最早的珍贵文献。三国时有一位曹翕,据说是曹操的后代,擅长灸法,著作有《曹氏灸经》,这本书在《隋书·经籍志》、《江南通志》均有书名的记载;曹翕还著有《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其中《曹氏灸经》和《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这两部医籍都是阐述针灸学内容的,可惜都已经亡佚。曹翕对灸法有较为深刻的研究,所著成的《曹氏灸经》是继先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之后的又一部灸法专著,总结了先秦至三国期间灸疗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填补了先秦至三国期间灸法学专著的空白,同时也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灸法学的兴盛起了良好的先导作用。
    灸法的操作有两种,一种是用艾条在穴位上灸烤,是用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条,一端燃烧,在穴位处或患外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操作简便,疗效良好,无痛苦及副作用。还有一种是艾炷,以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将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团,供灸治用。其大小根据需要而定,小的如米粒,多用于直接灸;大的如蚕豆,多用于间接灸。制作时务求紧实。《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用艾炷灸常采用间接灸法,所隔物品多为姜片、蒜片、食盐、豆豉饼、附子饼等。这样既可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还可以借间隔物之药力和艾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疗效。比方说隔姜灸,是用姜片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生姜辛温无毒,升发宣散,祛寒解表,调和营卫,通经活络,温胃止呕,理气止痛。取姜艾结合起来施灸,发挥了两者的协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
    灸法确有延年益寿,防治病的功效。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灸法能预防传染疾病。唐时寿星柳公度,是位善于养生的老人,年八十余,身体很健康。问其长寿健康的秘诀,云:“余旧多疾,常苦短气,医者教灸气海,气遂充足,每岁一二次灸之,以救气祛故也。凡脏气虚惫及一切真气不足,久疾不瘥,皆宜灸之。”保健灸法流传至日本备受日本医家推崇,日本人认为:灸能广防所有的疾病,又能保持健康,使人长寿,古来将它作为一年中的一项大事来行使,直到明治初年为止,一般人之中普遍施行着养生灸。古代保健灸法,常随年龄增长而灸穴有变,小儿一般灸身柱,18岁左右灸风门,24岁左右灸三阴交,30岁起才开始灸足三里,老年亦灸足三里加曲池穴,古代医家对灸疗的认识是建立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040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