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医林聊斋 |
最早的中医病历 |
2024年06月14日 |
于铁成
西汉初年有一位名医叫淳于意,曾经当过管理粮库的小官,所以人们又称其为“仓公”。这位仓公因脾气不好得罪了不少官吏,因此当地官宦多有怨之者。有一次给达官贵人看病,出了“医疗事故”,被当地官吏判了“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在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的时候,五个女儿跟在后面哭哭啼啼,淳于意不由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他的最小的一个女儿叫缇萦才十五岁,听到这话以后十分感伤,于是一直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为了营救父亲,缇萦斗胆上书汉文帝为父求情,信中说:“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汉文帝读了小姑娘的信以后, 觉得她说得有道理,于是免除了仓公的刑罚,并从此废除了“肉刑”。
仓公“因祸得福”不但免除了刑罚,还得到了皇帝的接见。汉文帝详细地询问仓公:“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有其书无有?皆安受学?受学几何岁?尝有所验,何县里人也?何病?医药已,其病之状皆何如?”仓公将已愈患者的籍贯、姓名、职业、病名、病因、病性、诊断、治疗和愈后,一一做了回答。这当然引起皇帝的惊异,你治过那么多的病人,有的时间也很长了,为什么还记得这样清楚?仓公说:“今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诊籍”就是中医最早的病历,后来又称之为“病案”。
淳于意写“诊籍”的目的很明确,他说“以故表籍所诊,期决死生,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以故至今知之。”他记录成功的病例,主要是为了日后遇到相同的病人作为治疗的参考。这给后人以很深的启发,学习中医固然要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但是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更是学习中医的重要资料。面对临床千变万化的疾病证情表现,在掌握了中医基本理论以后更要到临床中去学,如果没有更多的临床机会,就需要多看些前人的医案医话,这些都是第一手的资料。历代名医留下来的医案,大都是他们毕生最为得意的经验之谈,也可以说是精华汇聚之处。一个医家的理论特色、诊断要点、治疗、用药经验在此融汇于一炉,如果说学中医有什么捷径,不妨多找一些老中医的医案医话来读。
淳于意当时的“诊籍”并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我们仅能从司马迁的《史记·仓公传》中管窥一斑,虽然只有二十六个病案,却写得生动翔实,有的就像在讲述一个个故事,很值得后人玩味学习。宋代以前中医的医案著作还比较少,金元以后逐渐多起来,特别是明清时期,病案专著大量涌现出来,清代名医喻嘉言甚至提出了“先议病,后议药”的中医病案写作格式,医案的记述更详细而有条理,使学者更易学习领会。中医病案体现出了中医活的灵魂,是中医宝库中珍贵的资源。
西医传入中国以后,中医也开始仿效西医书写病历,中医病案也随之逐渐标准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还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文件规范,这对于中医诊疗的标准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却抹杀了中医病案生动和个性化的色彩,也是一大遗憾。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