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医林聊斋 |
医者意也 |
2024年06月14日 |
于铁成
东汉和帝时有一位太医叫郭玉善于诊脉和针灸,而且医德高尚、医术高明。他给贫穷的人治病往往是一针见效,但是给达官贵人治病,效果却总不是太好。有一次,一位贵人得了病,汉和帝让这位贵人扮作普通平民,穿上破旧的衣服,并且换了一个简陋的地方住,结果郭玉只给他扎了一针就痊愈了。汉和帝诘问郭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郭玉回答:“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从此以后“医者意也”成为中医的传世名言,并由此衍生出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就这个故事的本身来理解“医者意也”,是说医生在给病人扎针时,其针刺的手法与医生的“神”,也就是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郭玉说那些达官贵人“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经常以显贵的身份傲视别人,恣意骄横,医生在其面前战战兢兢,怀着恐惧之心怎么能够治好病?给这些人治病有“四难”, 即自作主张,不服从医嘱是一难;自身摄生不谨慎是二难;筋骨不强壮,不能使药是三难;养尊处优,好逸恶劳是四难。郭玉说:“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此其所为不愈也。”
为贵人治病“时或不愈””的原因在于医生心怀恐惧,必定要先思保身,分心分神不能一心疗病。
《黄帝内经》说:“粗守形,上守神”,并进一步解释说“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一般的医生在针刺治病的时候只要按照刺法的规则去操作就可以了,但是“上工”即高明的医生却要守“神”。所谓的“神”包括医生之神和病人之神两个方面。医生之神是讲医生的精神专一,《灵枢经》说:“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要求医生在施针时必须精神专注,全部倾注在患者。手持针时“如临深渊,如握虎尾”,这才叫守神。病者之神则是指病人的神色气血的表现,要时时根据其纤细的变化而施用补泄的手法。至于如何掌握病人之神,则需要医生用灵性去感悟,所谓“医者意也”所表达的正是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难怪有人说“在近代西方科技繁荣昌盛、普及全球之后,唯有中国传统医学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人们又在不断地以西方科学的目光与标准来审视、衡量、评价、要求、改造这唯一具有生命力的传统科学。在这种情况下,‘医者意也’所代表的传统医学之神韵——这种与近代科学格格不入、‘最足为智识扩大之障碍’的基本性格,自然就会受到更多的非难。”
用针刺入穴位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找准穴位固然重要,但是针刺入穴位以后提插捻转的手法,包括捻转的力度、方向等却大不相同,每个针灸医生都是根据自己的“感悟”来进行操作,就像炒菜的厨师掌握火候,很难用一种规范的、标准化的语言来表述,这就是通过医者之“意”体味出来的“神”。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把这种“神”客观准确地表述出来,也许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通过实验弄清,所以不能轻率地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但不管怎么说,医家的悟性、灵活性等个人素质影响治疗的质量却是客观存在的。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