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杏林文苑 >> 医林聊斋 |
《黄帝内经》中的五味 |
2024年06月14日 |
于铁成
古代人吃什么?《黄帝内经》说:“五谷: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膳食已经比较丰富了,当时作为主食的粮食有稻、麦、黍、稷、粱、粟、秬、桑、麻、纻等,一般称黍、稷、麦、菽、麻为五谷,还有一种关于五谷说法,没有“麻”而是加上“稻”。可能是因为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但是并不好吃,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后来稻的栽培逐渐推广,就把“五谷”中的“麻”改为“稻”了。人们主要吃这些植物的种子,这就是《尚书》中所说的“粒食”。穷苦人只能带皮而食,富人要舂掉谷粒的外皮,而且越细越好,所以孔子说:“食不厌精”。“谷”是“穀”的简体字,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黍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穀。把谷粒放在鬲中用水煮,水多米少就是粥,稍稠一点叫做“饘”,把米从汤中捞出再蒸,熟了就是“饭”。
作为佐餐的肉类有牛、犬、猪、羊、鸡,尽管我国从很早就知道吃鱼,但很可能《内经》的作者生活在农牧地区,所以没有把鱼列入其中。当时的平民是享用不起肉食的,所以一些古书上把“肉食者”作为贵族的代称。《内经》时代蔬菜的品种并不多,仅列出葵、藿、薤、葱、韭等五菜,据考证《诗经》里层提到132种植物,但能够作蔬菜的超不过二十种。《内经》中的“五菜”可能是当时的主要蔬菜品种。葵在植物学中称为“冬葵”,曾被称为“百菜之王”,唐代以后人们已经很少食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甚至把它列入草部,看来并不好吃。藿是大豆苗,《战国策》中说“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看来是一种下层贫民大众蔬菜,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吃了。薤在地下有鳞茎,鳞茎和嫩叶可食,现在用在中药处方里称为薤白,具有通阳散寒的作用。韭菜在当时是很名贵的菜。
《内经》认为五谷、五畜、五菜分别具有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味”,并分别与相应的脏腑向联系,《内经》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内经》非常强调膳食结构的平衡,指出“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这四句话既阐明了合理饮食应当包括的食物种类,又阐明了种类食品在合理饮食中应占的比重。
《内经》认为“五味”各具不同的作用,其中辛味具有发散作用;甘味具有补益作用;酸味具有收敛作用;苦味具有泻下作用;咸味具有软坚作用。在中药学中也是根据中草药各自的“味”,来确定其治疗的作用。如具有辛味的药,常常用来发散,治疗外感表证。甘味的药常常用来补益,治疗一些虚损的病证。而五味的合理搭配也成为中医处方的基本原则。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